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大宋理科生科举不易,上岸太难无妨,弃文从
TUhjnbcbe - 2025/4/7 18:29:00

工业革命爆发前人类科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对缓慢的,更加系统的职业学院和理化等学科也是近几百年才有的新玩意。

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技术通常掌握在能工巧匠手里,进步则往往由代代相传中偶然迸发的灵感促成。

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至少在古代的中国并非全然如此。

作为当时无可争议的最先进生产国,宋朝在科技方面有着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伎术官

宋朝优待读书人众所周知,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普通人想要逆袭读书科举是最高效的渠道。

但书读得再多科举考不中也白搭,和后世明清对秀才、举人的优待不同,宋朝真要有出息必须中进士才行。

换句话说你有幸出生在读书识字的家庭,就算连中秀才、举人也没啥可庆祝的。

因为按规制朝廷不可能给你官做,什么高工资,高福利和远大前途梦里想想就行了。

中进士有多难?史料统计两宋年共录取进士约4万人,平均下来每年也就多个幸运儿。

这个比重含金量实在太高,比现在上清华北大还要难得多。

考试过不了,想当官怎么办?如果你有个达到了朝廷规定品级的好爸爸,还可以通过荫恩制度位列官绅。

普通人的话如果不想熬得头都白了还在科举考场中拼搏,不妨可以弃文从理。

对于这帮靠理科当官的技术型人才,《宋史》中将其统称为伎术官,所谓:

“凡执技以事上者。”

虽然在古代总体氛围下这些靠奇技淫巧上位的官会受到士大夫排挤,但官毕竟是官,有品级拿工资,和平民天壤之别。

宋官制,三品用紫,五品用朱,七品用绿,等级森严

根据《宋会要缉稿》记载,当时朝廷公开选拔培养的伎术官总共有四类:

“和安大夫至医学,太史令至挈壶正,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为伎术官。”

医学即医官,太史局是天文学机构,书艺和图画字面意思分别是书法和画画。

看上去是不是除了天文学和医学,其他两样好像也只能取悦皇帝和达官贵人,和理科关系不大?

同样的科目,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可能相差很多,画家受皇帝宠爱是一码事,但他们更重要的职责是测绘和制图!

最早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庸,他在《中国地图史纲》中描述了画工的日常工作。

以宋代为例,朝廷大量培养的画家群体更加类似于现在的测绘制图学院,战争、工程建设乃至于机械设计都离不开他们。

天文学也并不仅仅用来观测星星运动来预测吉凶,气象预报是太史局每日必做的功课。

宋代天文台的全自动观测仪,宰相苏颂参与设计

南宋人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记录了临安的生活。

当时的杭州每天早上四点钟左右就会有人报晓,接着周边寺庙里的行者会根据太史局的测算结果沿街进行天气预报。

大致就是敲着木鱼边走边喊“今日晴”、“今日有雨”之类的。

相关预报甚至还包括风向、雷暴、霜雪、旱涝等等,这些气象资料直到今天还有大量存世,仅《宋史》就收录有26个目录。

四大技术官类别中唯一和理科关系不大的只有书艺,不过朝廷开设这门学科也是大有用处。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大量书籍档案还是要靠人力抄写分类。

所以书艺部门大致相当于皇家档案馆,主要满足皇帝官员的资料查阅及书本文件分类管理需求。

根据宋代官制以上四大技术部门归翰林院管理,当然还有一类伎术官更加重要。

根据《宋史》记载,自元丰改制后朝廷设立的国子监下属五个系:

“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算学。”

前四个主要学习儒家思想、朝廷法令和军事知识,最后的算学就是今天的数学系。

对于数学的重要性宋朝的认识相当深刻,各部门账目核算,工程图纸绘画,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离不开算数。

所以从国子监数学系毕业的人才基本都会往各部门分配,也算伎术官中的重要门类。

综上所述,作为宋朝的平民青年如果真的想弃文从理,大概有四个好去处:

大宋天文气象台。皇家医学院。大宋测绘制图院。国立大学数学系。宋徽宗年间国子监还短暂设立过测绘系和医学系,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

以上伎术官的具体规模在史料中没有系统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只言片语中进行推测。

例如《宋会要缉稿》中曾今医院人数过多的问题:

“见职者总九百七十九人,冗滥莫此之甚。”

由此计算,北宋四大理科单位就职员工徽宗年间很可能有好几千人,这还没有统计尚在学习的后备技术员。

当然这样数字既然被称作为冗官,前几个皇帝在位时应该是没有如此庞大规模的。

说了这么多,宋代普通人怎样才能当上伎术官?史料记载大致有四种途径。

试选法、征召法、荫补法、荐举法。

试选就是参加朝廷招考,征召很罕见,例如北宋统一天下时曾经下令征召各国懂天文历法的人才。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国子监测绘系毕业

荫补是考虑到很多技术由家族代代传承,爹老了儿子学成,直接子承父业。

荐举则是通过推荐的方式,直接对技术圈子内某些名声在外,但尚在民间的相关行业专家授予官职。

成才道路很多条,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性和人才挖掘渠道。

二、培养与升迁

伎术官同样会升迁、退休、调动,尤其是需求量大的算学科目,人员流动速度不会慢。

虽然现存史料对相关人员选拔录取的频次和规模记载不详,但要当上数量常年以千计的伎数官肯定比考进士容易很多。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伎术官的限制也不少。首先是升官难,《盤州文集》记载:

“(伎术官)并系十年无过犯,方许下磨勘。”

文官通常3年就可以获得提拔机会,武将则是5年,但作为伎术官兢兢业业10年才有一次升迁机会。

所以即便进入了大宋王朝四大技术部门,大多数理科生终身也不过六品官、七品官,更高的品秩可望而不可及。

其次是自由受限制,理科生们一旦被录取就能在最繁华的都市开封安家落户,之后无批准不得离开。

甚至连私下与文武官员交往也不行。《宋会要缉稿》记载了当时的严格规定:

“令三人为一保,互相觉察,同保有犯,连坐之。”

王安石费尽心力最终失败的保甲法在北宋初年就对理科生实施了,其原因很可能是出于技术保密和稳定统治的需求。

除此之外伎术官工资也没正经科考出身的士大夫拿的高,那想转岗可以吗?

不行,《宋史》中明确提到技术人员只能专心搞技术,转岗没门,干政更加不可能:

“伎术官出职者,毋得任提点刑狱及知州军。”

这么算来是不是觉得伎术官的待遇实在不怎么样?但要知道县令通常也就七品,科举进士也不代表仕途就一定顺利。

理科生们被朝廷招募,或许他们的待遇比起高品秩的文官们不算什么,但却很可能是无数民众乃至落榜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那作为宋朝平民青年家庭条件有限,读书不多连伎术官也考不上还有其他出路吗?

办法是有的,就是很困难,宋朝四大理科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比较高大上。

更加基础的技术领域,例如金属冶炼、建筑业、手工业等,知识几乎都在工匠中代代流传,这才是古代技术的基石。

不需要读书,甚至不用认字,拜师学艺,技艺高超就可能被朝廷看中选拔为伎术官。

当然靠这个门路吃公粮的,品秩基本都是八品、九品甚至于不入流,这已经不能算官员了,只能算小吏。

工资比开封的伎术官们更低,基本没有升迁希望,但是旱涝保收也算十分稳定。

三、经世致用

对技术人才的选拔事实上在西周就已经开始了,但直到唐代才形成完整的制度。

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较唐代都有明显进步。

但宋代又和后世的明清不同,从明朝开始技术人员基本只能任小吏,差不多完全被排挤出了士大夫体系。

所以你看从明朝开始士大夫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这本身就说明当时的官员已经和现实社会脱节了。

宋朝就没有这个问题,当时甚至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懂技术。

例如欧阳修在水利方面颇有造诣,宰相苏颂精通医学、金属冶炼、天文学和经济学。

更不提沈括、宋慈、秦九韶这些官场出身取得大量科研成果的技术人员。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明两朝很像是文明发展的分水岭,思想、观念、官僚素质有着巨大的差异。

技术从古至今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又怎么可能自始至终对此都不加以重视?

所谓儒家士大夫歧视技术,那是在独尊儒术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儒家必须是最重要的。

但接下来呢?各行各业中技术人员是能登堂入室的,他们并不受社会整体的歧视。

参考资料:

《宋史》

《梦梁录》

《盤州文集》

《宋会要缉稿》

《中国地图史纲》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宋理科生科举不易,上岸太难无妨,弃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