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爆发前人类科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对缓慢的,更加系统的职业学院和理化等学科也是近几百年才有的新玩意。
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技术通常掌握在能工巧匠手里,进步则往往由代代相传中偶然迸发的灵感促成。
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至少在古代的中国并非全然如此。
作为当时无可争议的最先进生产国,宋朝在科技方面有着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伎术官
宋朝优待读书人众所周知,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普通人想要逆袭读书科举是最高效的渠道。
但书读得再多科举考不中也白搭,和后世明清对秀才、举人的优待不同,宋朝真要有出息必须中进士才行。
换句话说你有幸出生在读书识字的家庭,就算连中秀才、举人也没啥可庆祝的。
因为按规制朝廷不可能给你官做,什么高工资,高福利和远大前途梦里想想就行了。
中进士有多难?史料统计两宋年共录取进士约4万人,平均下来每年也就多个幸运儿。
这个比重含金量实在太高,比现在上清华北大还要难得多。
考试过不了,想当官怎么办?如果你有个达到了朝廷规定品级的好爸爸,还可以通过荫恩制度位列官绅。
普通人的话如果不想熬得头都白了还在科举考场中拼搏,不妨可以弃文从理。
对于这帮靠理科当官的技术型人才,《宋史》中将其统称为伎术官,所谓:
“凡执技以事上者。”
虽然在古代总体氛围下这些靠奇技淫巧上位的官会受到士大夫排挤,但官毕竟是官,有品级拿工资,和平民天壤之别。
宋官制,三品用紫,五品用朱,七品用绿,等级森严根据《宋会要缉稿》记载,当时朝廷公开选拔培养的伎术官总共有四类:
“和安大夫至医学,太史令至挈壶正,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为伎术官。”
医学即医官,太史局是天文学机构,书艺和图画字面意思分别是书法和画画。
看上去是不是除了天文学和医学,其他两样好像也只能取悦皇帝和达官贵人,和理科关系不大?
同样的科目,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可能相差很多,画家受皇帝宠爱是一码事,但他们更重要的职责是测绘和制图!
最早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庸,他在《中国地图史纲》中描述了画工的日常工作。
以宋代为例,朝廷大量培养的画家群体更加类似于现在的测绘制图学院,战争、工程建设乃至于机械设计都离不开他们。
天文学也并不仅仅用来观测星星运动来预测吉凶,气象预报是太史局每日必做的功课。
宋代天文台的全自动观测仪,宰相苏颂参与设计南宋人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记录了临安的生活。
当时的杭州每天早上四点钟左右就会有人报晓,接着周边寺庙里的行者会根据太史局的测算结果沿街进行天气预报。
大致就是敲着木鱼边走边喊“今日晴”、“今日有雨”之类的。
相关预报甚至还包括风向、雷暴、霜雪、旱涝等等,这些气象资料直到今天还有大量存世,仅《宋史》就收录有26个目录。
四大技术官类别中唯一和理科关系不大的只有书艺,不过朝廷开设这门学科也是大有用处。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大量书籍档案还是要靠人力抄写分类。
所以书艺部门大致相当于皇家档案馆,主要满足皇帝官员的资料查阅及书本文件分类管理需求。
根据宋代官制以上四大技术部门归翰林院管理,当然还有一类伎术官更加重要。
根据《宋史》记载,自元丰改制后朝廷设立的国子监下属五个系:
“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算学。”
前四个主要学习儒家思想、朝廷法令和军事知识,最后的算学就是今天的数学系。
对于数学的重要性宋朝的认识相当深刻,各部门账目核算,工程图纸绘画,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离不开算数。
所以从国子监数学系毕业的人才基本都会往各部门分配,也算伎术官中的重要门类。
综上所述,作为宋朝的平民青年如果真的想弃文从理,大概有四个好去处:
大宋天文气象台。皇家医学院。大宋测绘制图院。国立大学数学系。宋徽宗年间国子监还短暂设立过测绘系和医学系,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
以上伎术官的具体规模在史料中没有系统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只言片语中进行推测。
例如《宋会要缉稿》中曾今医院人数过多的问题:
“见职者总九百七十九人,冗滥莫此之甚。”
由此计算,北宋四大理科单位就职员工徽宗年间很可能有好几千人,这还没有统计尚在学习的后备技术员。
当然这样数字既然被称作为冗官,前几个皇帝在位时应该是没有如此庞大规模的。
说了这么多,宋代普通人怎样才能当上伎术官?史料记载大致有四种途径。
试选法、征召法、荫补法、荐举法。
试选就是参加朝廷招考,征召很罕见,例如北宋统一天下时曾经下令征召各国懂天文历法的人才。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国子监测绘系毕业荫补是考虑到很多技术由家族代代传承,爹老了儿子学成,直接子承父业。
荐举则是通过推荐的方式,直接对技术圈子内某些名声在外,但尚在民间的相关行业专家授予官职。
成才道路很多条,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性和人才挖掘渠道。
二、培养与升迁
伎术官同样会升迁、退休、调动,尤其是需求量大的算学科目,人员流动速度不会慢。
虽然现存史料对相关人员选拔录取的频次和规模记载不详,但要当上数量常年以千计的伎数官肯定比考进士容易很多。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伎术官的限制也不少。首先是升官难,《盤州文集》记载:
“(伎术官)并系十年无过犯,方许下磨勘。”
文官通常3年就可以获得提拔机会,武将则是5年,但作为伎术官兢兢业业10年才有一次升迁机会。
所以即便进入了大宋王朝四大技术部门,大多数理科生终身也不过六品官、七品官,更高的品秩可望而不可及。
其次是自由受限制,理科生们一旦被录取就能在最繁华的都市开封安家落户,之后无批准不得离开。
甚至连私下与文武官员交往也不行。《宋会要缉稿》记载了当时的严格规定:
“令三人为一保,互相觉察,同保有犯,连坐之。”
王安石费尽心力最终失败的保甲法在北宋初年就对理科生实施了,其原因很可能是出于技术保密和稳定统治的需求。
除此之外伎术官工资也没正经科考出身的士大夫拿的高,那想转岗可以吗?
不行,《宋史》中明确提到技术人员只能专心搞技术,转岗没门,干政更加不可能:
“伎术官出职者,毋得任提点刑狱及知州军。”
这么算来是不是觉得伎术官的待遇实在不怎么样?但要知道县令通常也就七品,科举进士也不代表仕途就一定顺利。
理科生们被朝廷招募,或许他们的待遇比起高品秩的文官们不算什么,但却很可能是无数民众乃至落榜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那作为宋朝平民青年家庭条件有限,读书不多连伎术官也考不上还有其他出路吗?
办法是有的,就是很困难,宋朝四大理科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比较高大上。
更加基础的技术领域,例如金属冶炼、建筑业、手工业等,知识几乎都在工匠中代代流传,这才是古代技术的基石。
不需要读书,甚至不用认字,拜师学艺,技艺高超就可能被朝廷看中选拔为伎术官。
当然靠这个门路吃公粮的,品秩基本都是八品、九品甚至于不入流,这已经不能算官员了,只能算小吏。
工资比开封的伎术官们更低,基本没有升迁希望,但是旱涝保收也算十分稳定。
三、经世致用
对技术人才的选拔事实上在西周就已经开始了,但直到唐代才形成完整的制度。
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较唐代都有明显进步。
但宋代又和后世的明清不同,从明朝开始技术人员基本只能任小吏,差不多完全被排挤出了士大夫体系。
所以你看从明朝开始士大夫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这本身就说明当时的官员已经和现实社会脱节了。
宋朝就没有这个问题,当时甚至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懂技术。
例如欧阳修在水利方面颇有造诣,宰相苏颂精通医学、金属冶炼、天文学和经济学。
更不提沈括、宋慈、秦九韶这些官场出身取得大量科研成果的技术人员。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明两朝很像是文明发展的分水岭,思想、观念、官僚素质有着巨大的差异。
技术从古至今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又怎么可能自始至终对此都不加以重视?
所谓儒家士大夫歧视技术,那是在独尊儒术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儒家必须是最重要的。
但接下来呢?各行各业中技术人员是能登堂入室的,他们并不受社会整体的歧视。
参考资料:
《宋史》
《梦梁录》
《盤州文集》
《宋会要缉稿》
《中国地图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