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在说傅聪和诺奖作家黑塞的交集,感叹音乐艺术的共鸣多么美妙。
黑塞不认识傅聪,在80多岁的晚年,意外听到傅聪表演的音乐,很喜欢,被打动了。于是,黑塞写了一封《致一位音乐家》的公开信。
信中写道:“一次聆听收音机时,我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是播放肖邦乐曲的晚间音乐节目,演奏者是位中国钢琴家,叫做傅聪,一个我从未听过的名字。对于他的年龄、教育背景或他本人,我一无所知。……不消几分钟,我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钢琴家已充满激赏,继而更由衷喜爱。”
这事看起来很美,是一段文艺佳话。不过我挺想提供一点背景故事,和另外一种视角,供大家参考参加。
我之前已经写过一篇《我们应该学汪曾祺,不要学傅雷》,今天再说说傅聪和黑塞这事。黑塞这个人,我了解一点,因为以前做心理学刊物,看过他的小说和相关的人物来龙去脉。
我觉得,黑塞一见如故喜欢傅聪的音乐演奏,这恰恰是因为他也觉察到了某种信号。黑塞是一个精通心理学,跟荣格有密切联系,接受荣格心理辅助的大作家,他有严重心理障碍。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后来和老师分道扬镳,他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那群心理学家之一。
黑塞的父亲喜欢造型美术与文学,母亲则爱好音乐。你看,黑塞的家庭出身,和傅聪特别像。朱梅馥“能够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弹奏得行云流水”(《宁波日报》:朱梅馥爱就生死相依)。傅雷呢,是一个文学家、翻译家。
在黑塞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曾离家出走,并且很受不了经院学校的古板控制。在他企图自杀的当天,被他父亲安排,住进了神经病疗养院。
在黑塞自己的回忆文章里写道:“常受严厉老师的责打,并经常被罚留校。习惯以后,我不再像往日那样重视父亲的惩罚了,家中的处罚失去了效果……我不只在双亲及弟妹的脸上,甚至从仆人的神色上,都可看出父亲正勉强压下惩罚的说教;和父亲一起散步的时候,我也会出于反抗或羞辱感,暗中顶撞父亲宽谅的话,故意不说父亲所期待的话,这些回忆至今仍沉重不快地长留心中。”
黑塞和傅聪,都有个神经质控制欲太强的爹,令儿子变得行为疯狂。他们作为同类,一鼻子就闻出了同类的气息,辨认出了彼此。不愉快的童年,总是相似的。
黑塞一度病得不轻,不然也不会去找荣格这种顶级心理学家看病了。
所以,这事儿没那么浪漫玄乎神神叨叨。如果用荣格的精神分析的路子,也许答案特别简单直白,这就是两个艺术家的同病相怜。只不过很多人误解了文学艺术。或者说,他们只愿意相信文艺美化过的东西。
如果想要真正搞明白文学艺术,读懂书籍,不能只看表面文章,还得读懂背后的故事,以及人心最幽微的部分。伟大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曹寅强调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的阅读,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
是由沈嘉柯发起的读书分享会。精选了世界范围52本华语好书/每年。以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资深文化评论家的双重视角,提炼拆解,帮你吸收每一本书的精髓,洞察其优点与不足,推敲作者的内心世界。
兼顾视野之包容,审美之挑剔。
新年优惠价元。
从17岁起开始海量阅读,同时文化随笔、书评广泛刊载于以下业内权威报刊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科期刊等等。如《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作家文摘》《中国社会导刊》《文汇读书周报》《台湾新闻报》《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全国新书目》《中国新书》《东方文化月刊》。多篇文艺文化批评收入于《新京报书评周刊:最有影响力的书》(东方出版中心)。历年担任意林青少年阅读大使、长江读书节领读名家、新浪论坛人文沙龙版主、以及众多媒体读书专栏作家,等等。
已出版《生命摆渡人》人民日报出版社、《愿你从容地生活》清华大学出版社、《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慈悲的法则》《山河无惧,来日可期》《靠谱心理学》等近60多部作品,畅销百万册,获得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进入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亚洲好书榜、新浪生活好书、豆瓣畅销排行榜等。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北省青联委员、湖北省法学会会员、武汉民盟文化委员。创作20多年来,发表数百万字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心理学、法学论文,广泛刊登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检察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周末画报》《南方周末》《人民周刊》《青年文学》《散文》《万象》《南方文学》《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延河》《芳草》等报刊。部分散文随笔被翻译为英文、尼泊尔文等,评论观点被《纽约时报》《环球邮报(加拿大)》《先驱报(新西兰)》《商业周刊中文版》等报道。登上《中国青年》杂志封面,央视、中国之声、学习强国、新华社、文汇报、南方都市报、美国侨报等广泛报道推荐作品或作家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