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沈嘉柯刚刚出版了他的20年精选集。这套文集,是赫赫有名的人民出版社副牌东方出版社推出的。
从16岁开始,沈嘉柯发表了第一篇诗歌作品。大学时代,“他是个一半温和一半犀利的好学生。”他的大学同学,武汉某杂志记者回忆说,“那时他的名字没有这么唯美,82年出生,是个羞涩可爱的男孩,说话带点娃娃音,爱写文字爱得发疯。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宿舍。”
“开会发言却很愤青。平时还写诗,拿了省里的高校诗歌特等奖。大二就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震惊了老师和同学。”
沈嘉柯还是最年轻的省级法学会会员,因为加入的时候,刚刚18岁,达到入会资格。多年后,大学同学在广州一次朋友聚会上,惊闻他用笔名沈嘉柯写小说,已经成为国内一线文学作家。
20年的写作生涯,他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众多的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评论、学术随笔,被收入到中国各类年度最佳文学选集和经典文库。在华语文学当中,散文随笔独树一帜,深邃动人。
在他看来,“还是要感谢当年在心理学杂志工作过的经历。熏陶启发了我。”
他喜欢养猫。他的猫叫小历,是一只调皮的英短。他的衡量单位是猫,出版的书堆起来,差不多有两只猫那么高。
他希望出满本书之后,再来比划一下,相当于几只猫。比起著作等身,他觉得著作等猫更重要,写作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跟别的人打游戏没分别。
如今的沈嘉柯,已经出版《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平行塔》等散文小说心理学作品50多部。畅销百万册,屡次进入各大好书榜单。
他在年登上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年获得年度畅销书作家奖项。沈嘉柯蝉联年、年两届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这是华语作家圈,来自广大读者,评选具有口碑的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青年文学家》《长江商报》等全国数百家媒体专访,《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纷纷刊登他的人生成长故事。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举办巡回讲座。
作为评论家,观点文章遍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和加拿大《环球邮报》、《环球时报》英文版、美国《侨报》等重要媒体。
他的写作,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出没。写文学,带着心理学的犀利。写评论,带着法律的深邃。豆瓣阅读也专访过沈嘉柯,他说他喜欢看杂书,是一个杂家。他认为作家写的有趣,就在于看的东西杂。
其实这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沈嘉柯说,“年的时候,我工作的心理学杂志面临转型。其实效益已经很好,但高层希望进一步做时尚刊物,结果改版后,反而失去特色。他一度犹豫着离职,去北京工作,换一份刊物实现自己的想法。”
但是后来,他还是选择了留在本地的另外一份老牌杂志。主要原因是,“杂志的工作时间相对不多,一个月一期,所以他有宽裕的写作时间。”
这也让他错失了闯荡北京的年纪,年,当时他甚至带着一笔钱去北京看房,但是自由散漫的脾气,让他不想背负束缚压力。
沈嘉柯说:“自由职业,你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坚持写作。因为自由职业的重点词是职业,不是自由。”
年之后,中国的纸媒大量衰败,很多报刊危机重重。到了年,停刊休刊的报纸杂志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的沈嘉柯,已经是畅销书作家。
有趣的是,他的畅销原因,非常简单。其实他出版的散文随笔,都是传统报纸的文学副刊,或者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作品。
许多年前,这些文字被很多出版社认为太文学,不可能卖动。但是换了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外包装,还是那些过去传统编辑认为卖不动的文学散文,居然畅销几十万册,最后累积卖了百万册。换汤不换药,读者阅读到的,还是那些文学散文随笔。他觉得,文学不必那么高高在上。
靠写作买房子,他应该算是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当然,他在作品畅销之后,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得以到处旅行,不必朝九晚五,独立而有尊严地生活。
用他自己的话说,“你对自己那么凶狠,世界才对你稍露温柔。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也无所谓。你踏遍山河,一路修行,成为强大的人,从此自己对自己温柔。”
早在年,沈嘉柯就辞职,开始自由写作。“他是个生活中低调,文字里骄傲的大叔。”
年,他创办了知名新媒体品牌“娱乐天天说”,黄晓明、霍建华、郑元畅等众多明星为娱乐天天说送上贺词。
他说:“眼看着网络大时代来临,曾经在报刊工作多年,做过主编的我,心里开始蠢蠢欲动。都说传统媒体衰败,新媒体崛起,是否我这样的老家伙,落后于时代了?我有点郁闷。我跟朋友合伙创办了新媒体品牌娱乐天天说,我们再战江湖,没日没夜地挖掘热点。”
“我们各自发挥所长,有的写影评,有的写人物专访,有的写行业观察。一年时间,我们就成了营收百万的大号。我想这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一个人拥有的专业能力,从来不会过时。”
就这样,娱乐天天说成为国内一线娱乐大号,年受邀出席腾讯视频年度星光大赏、年腾讯娱乐白皮书盛大年会。
沈嘉柯喜欢书,在图书已经是薄利行业的年代,他还监制有《禅心禅意过一生》《你要好好爱自己》等多部图书。
他旗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