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专访刘向南一切未曾发生,直至它被描述大
TUhjnbcbe - 2025/2/12 16:12:00

在新闻行业摸爬滚打17年,刘向南已算得上是一位资深记者。《界面》为他制作的名片这样描述:“刘向南-高级记者”,不过他还是喜欢不带任何花里胡哨的噱头,在发文中只以“记者刘向南”五个字打头。

自由和理想

还在读大三、大四的时候,刘向南就带着一肚子经济学知识和“当记者”的目标,想做揭露腐败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年,他南下来到机会较多的广州,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他应聘了《南风窗》杂志社,当时正好是秦朔做总编。后者年轻、雄心勃勃,想做一个“杂志集团”,正好需要人手,于是刘向南就在《南风窗》开启了自己的记者旅程。

刘向南早年照片刘向南早年照片

刚步入新闻行业的时候,同城南方报业集团的几位前辈,如《南方周末》的伍小峰、赵世龙,他们写的社会新闻让刘向南热血澎湃,关于“山西官场腐败”的新闻报道,更是让他看得直呼“过瘾”。刘向南的心里开始埋下做调查报道的种子。在那时候的他看来,记者应该是一个特别好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的职业。

上海申报馆遗址

诱惑和威胁

完成一个事件的完整调查,大概需要花费刘向南两到三周的时间。这对于新闻采写来说算是相当长的时间了,期间采访者需要有充足的耐性和采访对象进行斡旋,要有怀疑一切的态度,还要警惕人身隐患和抵抗金钱上的诱惑。

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的《吃空饷15年山西女商人变身副县长》是刘向南较为得意之作,报道揭露了山西文水县副县长王辉的问题。该年4月,刘向南和另一位记者高勤荣(在这里起到关键线人的作用)悄然进入山西文水县,希望找到副县长的工资条和她所在公司的任职情况作为原始凭证,但碰了壁,工资条恰巧被法院封存无法取出。他们只得通过向15年来文水县民政局历任的3位局长以及其他知情人那里采访取证。调查报道极为忌讳“单方发声”,应该还要有新闻当事人王辉的声音。离开文水县的前一晚,刘向南选择电话采访了王辉。

在此之前,王辉已经知道有记者正在调查关于她的事情,电话一接通就问“是不是你在调查我?”,并提出见面的要求,说要和刘向南“交朋友”。刘向南明白其实则希望借机打断自己的调查,但他并没有立刻拒绝,而是跟王辉周旋,表示有时间会安排见面。

次日一早,刘向南立刻离开了文水县,很快地核实信息,完成了稿件写作。对待王辉打来的电话,他仍然采用拖延见面时间的办法。

报道中,刘向南和高勤荣均使用了化名

刘向南当时所供职的《经济观察报》在行政上不受山西省文水县政府管辖,而经济上的诱惑也不能让其心动,但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他还是接到了一通自称是“移动公司”打来的电话,对方报出了刘向南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颇有些诡异。这让刘向南怀疑是王辉那边在“捣鬼”,不过最终列数这位女副县长“三宗罪”的稿子还是顺利发了出来。这条新闻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将近一月,山西方面很快成立了专门调查组。没多久,王辉就落马了。

人性和取证

做调查报道很容易触及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但由于采访扎实,刘向南并没有因此受到人身安全威胁。

以王辉案为例,刘向南虽然“断”了她的“财路”,但采访报道是记者的本职工作,并不掺杂“报私仇”的因素。刘向南的取证也很客观,没有不实之言,王辉不至于恶到要伤害刘向南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私下里,刘向南喊王辉“大姐”;在几个月前,刘向南还打听了王辉的近况,“听人说她现在也不‘当官’了,为正在进军娱乐圈的女儿做经纪人。”

除此之外,17年来,刘向南也没有被卷入过任何诉讼。前一阵子,他主笔的调查报道《都江堰“世遗”核心区建成“无牌”电站》揭露了都江堰非正常的水电站修建工程,另一篇报道则曝光了都江堰地方政府的负债情况,使用的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为的即是不落人口实。

《新京报》相关报道

“哑巴”和“斗士”

回顾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刘向南也有过无可奈何的时刻,最惯常的是因无法进入采访现场。调查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喉”,没有熟悉新闻事件的线人做指引,记者有时根本难以接近现场,只能在外围干着急。

年,刘向南刚从《瞭望东方周刊》离职,温州就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动车事件,报社记者在事件发生一周后被要求停止采访、离开现场,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依然很大。最终,刘向南借助“独立记者”的身份,留在了新闻现场。他在温州的一个小宾馆扎了下来,一待就是49天。在此期间,刘向南利用个人微博追踪事件动态,一下子便火了。

那时候起,刘向南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发声、不受限制的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做了一些事情:年指认“表叔杨达才”的身份、年对“80后最美女副市长”简历提出质疑……有很多人开始在微博上向他提供线索,以期利用他的影响力促成事情的解决。当时像《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很多官方媒体也都在转发他的微博,刘向南的成就感油然升起,“不仅是在报道新闻,而且感到自己在让这个社会往正常的方向上改变”。

刘向南近照刘向南近照

而年6月3日晚间,刘向南的个人微博却成为那段时期被封的众多账号之一。被封前夕,刘向南的微博粉丝已经达到了24万。接受采访时,刘向南表示很不解,为此他询问过微博后台,也尝试启用另一个微博小号,将其改名为“刘向南记者”。但最终均无济于事,小号不久后也被封了。当时,微博被认为是“舆论的广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发声,而刘向南觉得自己是广场上的“大喇叭”,突然之间喇叭失声,广场平静了。

不过,刘向南并没有一直悲观度日。短暂的适应期过后,他又将注意力转向了调查报道以及自己偏爱的历史研究领域,“更有时间专注于自己热衷的事情,而不是追逐新闻热点,也许是因祸得福吧。”

“风驰电掣过长江”摄/刘向南

新人和未来

相较于年前后,这两年的媒体大环境确实经历着低谷,也不似刘向南刚入职时的新闻大环境,会让新闻工作者感到激情澎湃。

“如今做调查报道变得更加困难,也没有人能够确认未来是会往好的抑或是更差的方向发展。”但刘向南认为,尽管目前年轻人难以在这一领域施展抱负,他们仍有很多其他领域值得耕耘,比如当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通过人物身上正在发生的故事,能够反映社会百态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我很欣慰看到还有很多年轻人愿意进入新闻这个行业,他们比我们当年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强的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觉得以后的新闻业不会变的太差。”虽然也有不少记者跳槽转行,但当很多新鲜的血液汇入时,刘向南还是对这一行充满希望。

文字

刘春

责编

孔德淇刘天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由“大学新闻”与南京大学新记者联合首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刘向南一切未曾发生,直至它被描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