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一个线上的讲座,主讲人说他以前从来没有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但自从他去了某个城市之后,他开始变了,他觉得他可以改变些什么,那是那个城市给他的馈赠。
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好像,我能成为今天的自己,也是上海给我的馈赠。即便离开上海已经三年了,我依然养成了每次坐扶梯尽量靠在右边以便让出左侧通道给人应急的习惯。尽管这样的礼让从未被人注意到也无法改变人们一拥而上的现状,但我知道没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会对后边的人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22年前那趟从学校门口到人民广场的路公交车上售票员阿姨打扮入时的模样从此改变了我对公共场所礼仪的认知一样,当时作为一个穷学生的我确实很难理解,一个月薪可能只有两三千的市民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穿金带银,烫发,哪怕是工作服都很少看到皱褶。时间久了,我才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礼貌,这是一种生而为人的体面和尊严。
即便是疫情的当下,上海依然还是可以给人梦想。何广智原本只是住在7号线最后一站宝山的隔断间里的来沪务工人员,现在已经成了住在市中心两室一厅72平豪宅里的脱口秀明星。在去年前年的时候,上海的房租涨了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因为出不了国,武康大楼变成了全宇宙第一打卡圣地。就算经历了年初的疫情,今天走在上海的街头,你仍然会被她的魅力所折服。
国庆去上海玩,在富民路上一家叫八品脱的精酿馆子门口,我北京来的朋友被眼前这一幕惊呆了:人们或坐或站在马路边,三三两两地聊着天,暖色的路灯,有百年历史的梧桐树,呼啸而过的大奔和共享单车。“北京没有这样的氛围。”朋友已经喝得有点茫了。刚刚我们已经在这附近转了四五个场子,都是靠走的,而在北京,转一个场子至少得10公里起步。
以前说苏州是上海的后花园,但现在上海对我来说反倒成了后花园。每次回上海,我都会觉得比在苏州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自在。上次去定西路上一家新开的wagas,我原本是要去另外一家咖啡馆的,但经过它的时候被它一整面的落地窗给迷住了。进门,找个靠窗的位置,点餐,看书,环顾四周,没有人在玩王者荣耀,没有人开着外放,即便有人聊天,也都是轻声细语,有好几个人捧着本书在看。
那一整个下午,我什么事都没干,就喝着咖啡,偶尔翻翻书,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窗口发呆。那种松弛是在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感受到的。在别的城市去个wagas很多人可能觉得那是在装x,但是在上海这是日常这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在上海的时候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那些没事就去外滩喝下午茶的人有点过于岁月静好了,可是现在我却觉得任何一个愿意把日子过得好的人任何一个穿得体体面面出门任何一个早上都要去咖啡馆吃杯咖啡再去上班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都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都是在改变这个世界的人。
看到一个帖子,有人问钟点工,你心目中的正常社会是什么样的?钟点工说,我不喜欢聪明才能生存的社会,我喜欢善良就能生存的社会。上海肯定不乏聪明的人,但是上海更多的是善良的人。因为比起关系,这里更笃信公平。我有很多同学,跟我一样,没有任何背景,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在上海谋得一份很体面的工作,过着不错的中产生活。这个城市里你不需要认识这个局那个处,医院里享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医疗。
我常常会想起胶州路大火的那个夜晚,上海人冒雨排队献花的场面给我带来的触动和震撼,至今想起来都会让人不免有些激动。那一天,我学会了什么叫文明,什么叫善良,什么叫共情。而年初疫情里所涌现出来的善良更是不胜枚举。似乎越是艰难的时刻,上海就越能抱团取暖。而我所有的悲愤和绝望也会因此而得到某种片刻的治愈。上海一直在给我一种无形的力量,医院的曹医生在脱口秀大会被淘汰的时候说的那样,“脱口秀大会和我们医生的工作很相似,都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李诞说,我已经很久没听说过这句话了。
那句话是南方周末有一年新年献词的标题。据说李诞当年为何选择弃文从艺,是因为他在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的时候有一天在电梯间里听到两个记者老师在聊房子和公积金的事情,他突然觉得在这个中国最好的报业集团里在这个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地方,两个平常在报纸上挥斥方遒的记者居然不是聊根目录上的问题,而是在聊柴米油盐,这让他很难接受。
我以前还是挺同意李诞的想法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现在我不会这么觉得,我觉得世俗没有什么不好,就像上海给人的感觉一样,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小日子,天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点都不超凡脱俗一点都没有诗和远方,但是这有什么不好呢?所谓诗和远方,所谓理想和情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吗?那么我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等于也实现了诗和远方了吗?而那些善良那些体面那些秩序那么文明不也正是因为大家都能够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的前提下才涌现出来的吗?
这次去上海是我今年第二次去上海,跟第一次不同,这次反而少了一些感伤的情绪,更多是被感染。当我在淮海路上流连,在富民路上散步,在南昌路上骑着共享单车瞎溜达,在中山公园的茶餐厅排队,在巨鹿路的意大利餐厅里跟朋友把酒言欢的时候,我知道那个熟悉的上海正在一点一点地回来。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地回来,也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头埋进生活里一头埋进咖啡馆酒吧里一头埋进声色犬马里一头埋进菜市场的人声鼎沸里一头埋进公园的午后暖阳里一头埋进迪斯尼的烟火里一头埋进法租界梧桐树的婆娑光影里,一切就都还有希望,一切也都会好起来的。
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能让人感动,也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让人精神抖擞,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让人觉得自己还活着,也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让人觉得自己不仅要活着,还要好好活着。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总结上海教会我的那些事的话,其实就是:活着,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体面,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倔强。因为没有什么比活着本身就更有意义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