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起了余宗诉讼案件后,年仅18岁的“职业打假人”陈之强被正式立案。法院认定其打假维权行为存在“敲诈勒索”,不具备合理性,并将他的“犯罪线索”移交属地公安局。
在职业打假圈内,没有上过大学的陈之强颇有一些名气,他开设的打假维权交流群,入群费元。顶着“犯罪嫌疑人”的头衔,陈之强觉得自己相当无辜:“我首先是消费者,起诉是我的权利,应诉是商家的义务,叫商家去应诉的也是法院,不是我陈之强叫法院去开庭的。”
近年来司法部门对所谓的“职业打假”态度越发限制,越来越多的法院对“消费者”这一定义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于职业打假这门“生意”来说,属于他们的好日子,也许正在过去。
从正义使者到饱受非议
90年代的中国,假冒伪劣商品横行街头,老百姓深受其害。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通过,49条明确指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立法本意虽好,但实践起来却无比困难,普通消费者时间、经历、辨识能力有限,难以承担举证责任,公权机构人手有限且无法面面俱到,虽然法律颁布了,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迟迟未能等到。
年,还在上着法律辅导班的22岁北京青年王海,走进东城区工商局,手里拿着12只假冒“索尼耳机”,在铺天盖地的舆论支持下一战成名,王海最终拿到双倍赔偿。从此,他也成为各大商超百货最不想见到的顾客。
年底,王海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中国打假第一人”称号,并奖励元。
在当时,王海的行为备受舆论支持。相比普通人,职业打假人在维权专业度、标准掌握程度等方面确有优势,他们成为当时中国打击日益严重的假冒伪劣行为的重要参与者。而在这之后的数次司法实践中,为了鼓励消费者勇于揭发制假售假行为,历经多次司法解释后,法律界统一倾向认定:“知假买假”的行为不影响行为人主张消费者权益。
最高法的表态让“职业打假人”的身份受到认可,打假人和法律界也由此进入蜜月期,而随着年消法的修订,将惩罚性赔偿数额由一倍提升到三倍,年新《食品安全法》实施,进一步将惩罚性赔偿提升至十倍。“职业打假人”同执法机构的博弈也随之加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假一赔十的高额收益面前,打假成了一门好生意。自年开始,食品维权案件数量随之猛增,超过八成案件的原告是职业打假人。
案件激增的背后是疲于奔命的基层执法机关,打假案件的激增既挤压了其余民事案件司法资源与处理时效,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场混乱,对部分经营者的正常经营行为造成困扰。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依法规范牟利性“打假”和索赔行为。这标志着打假索赔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但由于缺乏法律的一锤定音,各地的实施标准不一,关于职业打假人是否符合法律有关“消费者”的定义,目前尚存争议。
近期舆论场上,“卖碗熟肉被罚案”依然热度不减,作为职业打假人的原告虽有多次打假经历,但依然被法院认定为可以维权的消费者,适用惩罚性赔偿。
“职业打假者”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法律和市场经济逐渐规范的见证人,某种意义上,有着职业打假人的存在,可以不断提醒生产者和经营者避免从事侵权活动、从而减少违法行为,符合净化市场的立法本意。但也要重视“职业打假”的负面作用和危害,逐步限制牟利性打假行为,对生产经营者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职业打假人”专门打假吗?
当前,职业打假确实在多地存在泛滥的情况,许多职业打假人,依靠“复制粘贴”式的投诉举报,吃准行政机关无暇处理的避祸心理,间接迫使商户答应其无理诉求。
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等检索工具输入“十倍赔偿”“三倍赔偿”“食品安全标准”等关键词,可以检索到大量的“职业打假”案件,部分案件的原告可能在数十件以上的同类型案件中重复出现,他们就是如假包换的“职业打假人”。
打官司是“职业打假人”的日常,本文开头的主角陈之强一年时间发起了超过起民事诉讼,绝对算是起诉狂魔。对于每个城市的大型连锁商超、食品品牌企业来说,认识这批本地打假团体并不难,很多都是打着名牌,出现在企业各个销售网点面前,让他们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如果你认为职业打假者打的是假货,那实在是太年轻了。事实上,大部分的职业打假人,几乎从不打假,也鲜有真正涉及食品安全的内容。毕竟正儿八经的打假耗时费力,还需要自费进行各种检测检验报告,举证困难,成本高,收益低。
为了牟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打假人一般盯着大型超市的进口食品撸羊毛。一方面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高又不差钱,容易取证(购物小票、发票俱全)、赔偿快(商超会把责任转嫁给供应商)。而很多进口食品供应商并不了解国内的相关制度,容易出现食品名称、配料表、营养成分表、执行标准、净含量和规格等标签标注问题,这对于职业打假人来说,可谓一打一个准。
过期食品也是职业打假人比较喜欢的维权品类,实际案例中,甚至有媒体报道过,部分职业打假人将超市内即将过期的商品在店内隐蔽起来,等到商品过期后再找出来买下的奇葩案例,可谓防不胜防。
而目前日益火爆的电商平台、团购接龙、直播短视频,也成为众多职业打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