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羊圈村现2500年前古墓
发掘出土大量文物
[导读]长春市双阳区山河街道羊圈村旁的羊圈顶子墓群为一处具有“西团山文化”类型特点的青铜器时期墓群,墓主人生活在我国中原商周、春秋以至战国时代之间的某个时期,本次发掘还有大量文物出土。
考古挖掘现场
该墓群为一处具有
西团山文化
类型特点的青铜器时期墓群,墓主人生活在我国中原商周、春秋以至战国时代之间的某个时期,本次发掘还有大量文物出土
盛夏,长春市双阳区山河街道羊圈村旁的一座大山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它与其它山峰没什么区别。
2500年前这里是什么样子?当人们脑海里思索这个问题时,以当下为时间的原点,回望那个跨越了两千多年时空的时间节点,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因为历史和记录的缺失,这块土地的过去变得扑朔迷离。但近日,考古人员对这座山峰南坡上的墓群进行了发掘,而且成功发掘出一座古墓,那个遥远的年代通过这些古墓可以揭开些许神秘的面纱。
【千年一梦】四周青山环抱墓主人也看好风水
这个墓群被称为羊圈顶子墓群,它位于羊圈村西北处,南侧为亚泰水泥厂,墓群建在向阳的山坡上,山坡较缓。通过地表可采集到素面夹砂红褐色陶器残片,从采集的遗物以及石棺墓的构造方式等方面看,可以判断该墓群为一处具有
西团山文化
类型特点的青铜器时期墓群,墓主人生活在我国中原商周、春秋以至战国时代之间的某个时期。
7月2日下午,由于降雨的原因,此处墓群的发掘工作暂停,山坡上只有长方形的挖掘坑,还有插的旗帜,山脚下拉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
羊圈顶子墓群文物勘探抢救性发掘现场
。山坡上铲出了土台阶,拾阶而上50多米来到发掘现场,一条条长方形的发掘坑内有一些石块,坑边钉着考古人员编排的号码。
站在山坡上四处望,四周青山环抱,北侧的山峰离得较近也很高,而山坡南侧的山峰离得很远,视野开阔,把这样的地点作为墓地,可见墓主人也看好如此风水。
【墓室谜团】墓主人身材矮小身高在1.6米左右
双阳区文体局副局长满星宇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羊圈顶子墓群,为了文物较好地保存,决定暂时不开发,聘请了文物监督员对羊圈顶子墓群巡视,以此保护文物。由于水土流失和人为取土等原因,羊圈顶子墓群的部分石棺墓暴露出小部分,为了防止石棺墓进一步遭到破坏,6月5日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长春市双阳区文物管理所开始对羊圈顶子石棺墓进行发掘,此次属于抢救性考古发掘。
目前,共发掘清理石棺墓两座,两座石棺墓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现场发掘情况可以看出,两座石棺均为板石对砌墓,残存长度1米左右,宽度在60厘米左右。通过已清理出的一座石棺墓来看,该墓规模较小,从墓内残存的人骨架判断,墓主人身材较为矮小,身高在1.6米左右,其体貌特征也较为符合西团山人的体貌特征,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对墓主人进行骨骼鉴定,以进一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性别及体貌特征等基本信息。另一座墓穴的表面则由几块石头覆盖住,这些石头最长不过五六十厘米,最宽将近三四十厘米,没有由石头建造的底部、立面和棺板。
另外,本次发掘还出土了大量文物,尤以陶器和石器居多,其中陶器多为陶器残片,以素面夹砂红褐色陶器为主,陶质较为疏松,从本次发掘出土的陶器看,可辨器型有壶、罐、碗、鼎、鬲等;石器多为磨制,以石斧、石刀居多,其中一件石耒尤其引人关注,其器长约15厘米,器身前端经磨制,后端为方便木柄捆绑,进行打制。
据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王义学介绍,由于青铜时期先人生存能力有限和人们采用的下葬方式导致两座墓穴横面局促、长度有限,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西团山人,还没有能力将一块石头凿成一口大棺材,考古学家所发掘的石棺实际是用天然石板砌成或块石垒成的一种葬具。就青铜时期墓葬而言,早期盛行板石对砌墓,中期盛行块石垒砌墓,晚期开始出现土圹墓和瓮棺葬。而下葬方式除了仰身直肢以外,还有仰身屈肢(屈腿或屈臂)、侧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俯身葬,只是后几种葬式在数量上占的比重较小。
墓葬大都是单人葬,有较浅的长方形土圹,圹内常以石块围砌成葬具,还有在葬具旁砌造
附棺
以存放随葬品的。随葬陶器多为一、二件钵或罐(壶),极少用鼎、鬲随葬。此外,男性多以斧、凿、镞等工具和武器随葬。女性的随葬品则多为小刀和纺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