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梁桥殷实求诸于ldquo野r [复制链接]

1#

观点—学术

争鸣—客观

编者按

本期继续推出殷实的评论《“语言事件”和当代诗歌的“窄门”》之五。在今日,诗人无论作为一种名号、一个特殊职业者,还是在精神文化领域一向被谨慎看待的可爱异端,处境都十分落寞,社会地位微不足道。而作为语言艺术创造的最重要门类之一,当代诗歌对汉语本身的文化空间、历史命运,似乎谈不上什么拓展和创造性贡献,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当代汉语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影响力几近于无。在《“语言事件”与当代诗歌的“窄门”》一文中,殷实从当代诗人文化角色的失落、诗歌语言的腐败及价值观混乱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汉语新诗在近百年的实践中,诗人们对“现代”的执着、膜拜,对舶来的各种审美救世思想、艺术伦理规训和形式游戏法则的盲从,是导致汉语新诗审美自主性丧失、精神文化意义上中国“意识”涣散,以及在文化、文明意义上致命的主要原因。殷实还指出,网络诗歌时代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诗”失而求诸于野:在民间的、大众的、“是”“非”和“有”“无”之间的混沌状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物极必反式的逆向运动,一种从大地开始的循环、变易和生生不息,一种从“天地之心”再到“文心”的诗性的归真。而这似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要素:挣脱外在权威束缚和跪拜心理,走出不成熟的精神依附状态,以正当的民族语言,以独立、自由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现代人身份,来实现对本土经验及其价值的表达。《“语言事件”与当代诗歌的“窄门”》全文三万五千余字,感谢殷实肯于删繁就简,节选出五节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