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报刊订阅往事 [复制链接]

1#
白癫风能治吗

这是心坎儿为你讲述的第个原创故事

作者留可白

努力走在端庄大道上的女段子手

去年的年末,我中奖了。这是最近三年来我运气最好的一次,因为参与了《第一财经周刊》的调研活动,中了一年的电子订阅资格大奖。根据中奖群来看,广袤的中华大地一共名精英中奖。而我,就是那第名。

这件事让我想起,我已经许久许久,没有订阅过报刊了。甚至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去买过一份报纸。也是,街上报刊亭都不见了。到底是谁先抛弃了谁呢?

《第一财经周刊》是我工作以后订阅的唯一一份杂志。说来惭愧,我是那时候才开始接触商业社会,开始了解商业环境,培养商业思维。虽然几年以后再看,早就没有了“受教”感,却也不失为一份商业总结类的期刊。刚订阅的时候,最喜欢看的是杂志最后一页的漫画,是格子左左画的《上班这点事儿》,后来也不记得从哪天开始,就再也看不到那只可爱的熊猫。

但说来也巧,和我一起做心坎儿的墨汁,竟然是格子左左的表哥,也因为他的关系,多年以后我和她有了一面之缘!

继《第一财经周刊》之后,我开始订阅的是《财经》,一本明显要深刻更多的杂志。订阅的原因,我猜和许多人一样,是因为胡舒立。她做的杂志,无须多言,也正是因为《财经》,我抛弃了《第一财经周刊》,就像小学毕业,升入初中,要换教材一样。

可能是年纪大了,《财经》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主题并不多。远不如另一本,从

高中时期就开始陪伴我长大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

名字起的多好,就是,来自生活,融入生活,一周一刊。

至今记得看的第一本《三联》,是讲衡阳大火。那是我第一次被新闻报道的艺术性震慑,一场火灾的报道,怎么可以如此深刻,如此客观却又让人动容。可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正是因为三联,让我对新闻报道这个行业充满敬意。三联还有一期是讲河南一个连环杀人案,报道详细的访问了和案犯相关的几乎所有能找到的亲友。不止于让人知道这场让人骇人听闻的案件的劲爆,更是尽力还原案发,以及罪犯的心理。

这得益于那个年代,一切都没这么快。大家还有耐心去等一份深入的调查,也愿意去看一些深入的分析。

当然,三联也不全都是深刻的,也有轻松的。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就是——生活圆桌。

每期都有四篇小品文,短小有趣,插科打诨。我还为此专门买过一本合集,把过去三年所有生活圆桌的文章都汇在一起。优秀的小品文,就是无论什么时间看,都会会心一笑。

几乎是在发现《三联生活周刊》的同一时间,我开始定期购买《新京报》。

因为……新京报的创刊实在太豪气了。现在的新京报卖多少钱一份?还是一块钱吗?在我上高中,大学,还在看新京报的时候,一块钱的报纸,经常会送一些价值特别高的东西。比如五谷道场的方便面,洗衣液之类的。创刊的那天,我买了一份新京报,得到了一支玫瑰花。那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支玫瑰花,那时的我绝想不到,再收到花,要等10年以后了。大三那年送的洗衣液,去年回北京的时候发现还被我妈束之高阁的放在洗手间,上面落满了灰。大概它一直存在在我妈的“将来再用”清单里,却不知这么一放,就过去了十几年。哎,我不想说什么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之类的话,我只想说,时间过的真TM快!

因为《新京报》,我发现看报这么有趣,什么东西都有。国家大事,家长里短,电视剧集,要什么有什么。而且那个年代,基本选择只有参考消息和北京晚报,新京报的出现,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震了一下。原来,是一帮出走的《南方周末》的媒体人创刊的。于是又去看了《南方周末》,迷的一塌糊涂。

来上海以后我还会买南方周末,那已经是4块钱时代了。这应该是在报亭消亡以前我买过的最后一份报纸吧。

不过不要以为我只看新闻类的报刊。高中大学,我还很喜欢《精品购物指南》。每一期的封面都可以被当作当红明星的海报。

我记得邹邹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行长,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性。有一天,打扫的阿姨不小心把她桌面的东西弄掉了,掉到了缝隙中。她秘书听说以后表情十分惊恐。大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东西够出来,是一张李宇春封面的《精品购物指南》封皮。作为那个年代的顶流,她是精品购物指南出现最多的明星。看看这号召力!无论是李宇春,还是精品。

我大学的系花,是精品的模特,而且是美妆模特。这份殊荣,让我在看到网上八卦贴说我校是女生颜值第一梯队的时候,深信不疑。前两天又聊到她(大概是因为人人网复活),再看她的生图。分分钟碾压现在的一众网红。

再往前,就是学校订阅史了。

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班主任拿着发*的复印纸,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说学校可以订阅杂志,鼓励大家订。那上面的杂志……我真是每一个都想订啊!然后全班男生都订了《科幻世界》,每个女生都订了《男生女生》(我的天我记忆力怎么会这么好!真是落笔的时候想起来的)

还有《童话大王》什么的,从那时候起我认识了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了解了智齿……。同时,我订了我人生中第一本爱上的期刊——《儿童文学》。每一个写完作业的晚上,我捧着儿童文学和故事大王,手不释卷。

我记得的背面写着一句话:适合9-99岁阅读。哇塞太酷了。那一年我还不到9岁。无法想象什么样的文字,可以有这么长的年龄跨度。二十几岁的时候,为了印证这句话,我又买了一本儿童文学。那一本书,被我带到了上海。这么看来,说的是真的。

写到这里,都是我的订阅史。如果是家庭史,就一定要加上《青年文摘》,《故事会》……

当然,这些都成了过往。好在以上的,我喜欢的报刊,都有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