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京抄旧存在修复中看中国古代报纸 [复制链接]

1#

绘:岚心

时间,是一摞未收拢的书册,风吹开书页,吹醒一岸绿柳,抚过紫禁城的宫墙。宫墙内,携带文书的官吏匆匆走出乾清门西侧的*机处,无心禁城内外日日路过的寻常风景。他赶着将文书送至六科①誊抄,再转送官办公报房。文书是经*机处审阅的圣上喻旨、奏折,及内府准许发布的*情、规章、官员任免等各式信息。

公报房外,一众来自各衙门的抄报员已伫立等候。见宫中文件送达,跟着鱼贯而入,迅速抄好公文,四散带去民间报房刊刻印刷。印好的文件由京城东路通州府及南路良乡县,一州一县,一东一南,逐路转运至各省府衙、会馆、驿站。皇帝的圣谕和朝廷的训诫由此传遍全国各地。

在清代,此文书几乎保持了一日一刊的印刷,是我国早期新闻报纸的雏形,专有名称为:“邸报”,也叫:“邸钞“或“宫门抄”

有关清代《邸报》的传发方式,记载于乾隆二十一年《钦定大清会典》:“嗣后令各提塘②公设报房。其应抄事件,亲涉六科抄录,刷印转发各省。所有在京各衙门钞报,总由公报房抄发。”

①.六科:明清官制设六科给事中,正七品或从七品,职能是监察六部,职责包括赴内阁抄写题本。

②.提塘:职官名,清代各省选派的驻京武职,掌传递部院等衙门与本省的往来文书。

一、旧岁宫门抄

有幸修了几份光绪年间的《邸报》,因此好奇扒拉一下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

历代文献中,“邸报“一词并不少见,明代谢铎作《邸报》诗云:”北窗幽梦正逡巡,忽听南来邸报频……”。《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也有“阅邸报老舅自担惊’的回目,讲的是贾*在江西粮道任上闲来看报,见报中写有他和外甥薛蟠的消息吓了一跳。可见老干部喝茶读报的情景古已有之。

邸报的溯源,在戈公振的《中国报业史》中记载:“邸报始于汉唐,亦称杂报、朝报,条报,其源盖出于起居注、月表、时*记之类。历代因之。”我国现存最早的的《邸报》是敦煌唐归义*《进奏现状》,距今多年,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

《说文解字》里,“邸”解释为“属国舍也。”《汉书》注:“郡国朝之宿,在京师者率名邸。”

西汉实行郡县制,各郡县有代表常驻国都长安,他们的居住场所统称为“邸”,类似今天的驻京办事处。邸报是由各郡县驻京机构刊印记录的时*信息,再下发到各省驻地,仅为官员提供,普通百姓是看不到的。朝廷与地方之间的消息往来通过邸报传递而互通有无。

邸报的发展有赖于道路的顺畅。至隋唐,国家开运河以贯南北,修榆林御道以通塞外,修大庾岭道路以达粤东。*府增加驿站,完善驿制。交通的便利为邸报的传递效率提供了更大保证。官员通过阅读邸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