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张报纸,记录沈鼓发展40载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luntan/Reply_525.html

好的宣传

就是

强劲战斗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宣传”可谓无处不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知道的全部资讯。如果把时间倒推40年,那时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广播、报纸了,而说道报纸咱们大沈鼓的《沈鼓信息》可谓广大员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年第1期,到年第期,我们实现了从铅字印刷、胶版印刷、每月定期彩板、小版到大版的过渡,走过了从《沈鼓厂报》、《沈鼓报》到《沈鼓信息》的四十年历程。一份份散发墨香的报纸见证了沈鼓的发展足迹和辉煌业绩,展现了沈鼓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气魄,讴歌了一代代沈鼓人勤勉智慧、奋发有为的风采——

人物篇

2分钟,带您体会《沈鼓信息》主编的坚守

岁月篇

熟知沈鼓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沈鼓还不叫沈鼓、鼓风之类的称呼。那时候,咱们刚刚起家,做的是扇风机,故名——扇风机厂,而咱们厂内的报纸自然就叫扇风机报了。(50年代的老照片,颇具历史气息)

这是当年厂报的印刷厂,和现在的环境简直天上地下的差别。

厂报印刷中(注意工人的衣服,很有时代气息)

报头篇

说到报纸的报头,在这里小编就要和大伙分享一下了,除了今天栏目一开始的《扇风机报》之外,沈鼓的厂报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与变化——

图一:年1月15日(第1期),为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原厂《简报》启用《沈鼓厂报》这一新名词;《沈鼓厂报》创刊,由厂*治部编。

图二:年5月12日(第期),为使报纸版面新颖,在企业报群中独具特色,将原报头《沈鼓厂报》改为《沈鼓报》,并经各级组织审核同意,在市文化局注明,刊号“沈企报第40号”。

图四:年9月20日(第期),首次采用照排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和电。

图五:年1月10日(第期),报头改换字体,采用毛泽东笔走龙蛇,道劲潇洒的笔记;报面字体由老五号字改成新五号字,改版后每版增加近一千字。

大图:年1月10日(第期),伴随沈鼓实现挺进百亿集团阵容,《沈鼓信息》完成由四开四版(小版)到半开四版(大版)的优雅转身;报头“沈鼓信息”四个字由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鼓集团名誉职工王涣中书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款版头一直沿用至今。

视察篇

在沈鼓的历史上,有许多位国家领导到咱们企业视察,太远的就不说了,就就说说后的4位领导人,看看!他们绝对的重量级吧!

产值篇

这些年,沈鼓的产值节节攀升,从几亿,十几亿,几十亿到突破百亿,而《沈鼓信息》也记录下这一个个重要时刻!

重大时刻篇

《沈鼓信息》记录下沈鼓无数个历史瞬间,这些历史瞬间不夸张的说,随便挑出一个,都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变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图一:沈鼓集团签署CAP核主泵25亿元订单

图二:沈鼓集团制造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出厂发往用户现场

图三:国产化首台4M大推力往复机试车成功

图四:沈鼓集团举行新厂区奠基仪式

图五:沈鼓集团召开第一次*代会

图六:沈鼓集团举行第一届运动会

横图:沈鼓与杭氧签订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合作协议

竖图:沈鼓集团喜获中国工业大奖

大图:沈鼓集团*委书记、董事长戴继双亮相全国两会“代表通道”

《沈鼓信息》四十载的变迁

(上下滚动查看)

年1月15日(第1期),为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原厂《简报》启用《沈鼓厂报》这一新名词;《沈鼓厂报》创刊,由厂*治部编。

1年10月8日(第45期),第一次采用四个版面同时进行宣传,刊印第一个专刊——*治工作座谈会专刊。

4年8月7日(号外),第一个特刊——祝贺二氧化碳压缩机在镇海一次试车成功。

年1月13日(第期),固定出报时间为每周一,固定宣传版面为4个;在此之前出报时间不固定,版面为两个或单个,如遇特殊情况加出快报。

年5月12日(第期),为使报纸版面新颖,在企业报群中独具特色,将原报头《沈鼓厂报》改为《沈鼓报》,并经各级组织审核同意,在市文化局注明,刊号“沈企报第40号”。

7年1月12日(第期),四个宣传版面有了明确内容划分:一版厂内要闻、重大消息;二版生产管理版;三版综合版;四版副刊版。

8年6月13日(第期),通过市文化局文化管理办的验收,领取了《沈阳市企业报管登记证》,登记号为;刊号“沈企报第40号”改为“沈企报第号”。

年10月29日(第期),《沈鼓报》获辽宁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编号为01—。

年11月23日,《沈鼓报》迎来出刊期。

年9月20日(第期),首次采用照排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和电。

年1月10日(第期),报头改换字体,采用毛泽东笔走龙蛇,道劲潇洒的笔记;报面字体由老五号字改成新五号字,改版后每版增加近一千字。

年3月20日(第期),刊号更改为“辽宁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第号”。

年1月12日(第期),根据市新闻出版局“关于企业报一律化为内部资料”的要求,本报将名称《沈鼓报》改为《沈鼓信息》;经厂*委决定并报上级批准,刊号更改为“辽宁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第01号”。

年2月9日,《沈鼓信息》迎来出刊期。

年2月23日(第期),刊号更改为“辽宁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号”。

年12月6日(特刊),沈鼓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后,作为文化整合重要内容的透平、水泵、气压公司内部资料正式合刊水到渠成。新《沈鼓信息》以特刊的形式与广大员工见面。

年1月17日(第期),进一步明确划分四个宣传版面的内容:一版集团要闻、重大消息;二版生产经营;三版综合咨询;四版文化副刊。

年1月10日(第期),伴随沈鼓实现挺进百亿集团阵容,《沈鼓信息》完成由四开四版(小版)到半开四版(大版)的优雅转身;报头“沈鼓信息”四个字由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鼓集团名誉职工王涣中书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年6月9日,《沈鼓信息》迎来出刊0期。

年,《沈鼓信息》办刊40周年。

寄语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四十年坚守

集团*委办公室主任刘胜民

我上班的那年,当时的《沈鼓报》才三岁,四开小报,铅字油印,制作较为粗糙,偶尔还加杂几个繁体字,至今这张对开“大报”已年方四十了,颜值也有了很大变化,名字也改了几回,而我也有了38年工龄。与其说我见证了这张报纸的变迁,莫不如说它帮助我成长。8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副刊上发表的,从此引导我这名一线工人,渐渐走上从事文字工作的道路,先后担任过编辑、记者、秘书等。这张报纸也由小报变身“大报”,由铅字排版印刷,也变成数字排版,写稿的方式由“爬格子”变为电脑打字,爬楼梯送稿也变成网络交付。而这张报纸,全程见证了沈鼓的发展巨变。镇海乙烯机的试制成功、大庆乙烯改造的飞跃、三企业搬迁重组、百万吨乙烯机组的横空出世、西气东输机组异*突起……都在这张报纸上充分显现,它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奋进战鼓的敲响人。一张报纸,每周一期,周而复始,四十年从未停滞,实属不易!这中间既有企业领导的关心,也有广大通讯员的热情相助,更有编辑们的辛苦耕耘。四十年间,先后有近20人从事过编辑工作,他们以守土有责之心、精益求精之志,细心打理好这块宣传阵地。如今,放眼沈城,其他企业厂报出刊周期纷纷缩水,而我们却四十年不变初心、不减其志,成为辽沈大地基层宣传战线的一道独特风景。从中也不难看出,企业兴、则文化兴,企业强、则事业强。正是利益于沈鼓的发展壮大,我们厂报才有今天的枝繁叶茂!回首过往,自是心潮难平。展望未来,更须奋发有为。我们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时代的办刊路径,适应当下阅读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地满足员工不断变化的文化追求,加大信息输出的传播力,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内容内涵的感染力,时常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一张小报,办成心有大格局、文有大视野的特色厂报。四十年虽长,也可以视为新起点,激励我们奋发进取,因为,宣传工作永远在路上……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时光都去哪儿了转子车间主任朱东辉时光都去哪儿了?35年前,慵懒的惬意午后,逼仄的小房间里,狭小的床就是书桌。和暖的初冬阳光下,放下手里的“铁马西风大散关”,收回神驰汉唐的思绪。翻看厂报,不失为与现实连接的一个好办法。字里行间虽是似懂非懂,但身为工厂的第三代子弟,少年心性,那种天生的自豪感是难免要蔓延开来的……时光都去哪儿了?16年前,8月的暑热里虽然汗流浃背,但坐在编辑部的办公桌前,那个充满好奇的见习编辑,心里自有一番夙愿得偿如沐春风的清凉天地。踌躇满志,恨不能立刻就把合订本翻遍,把企业的掌故牢记于心,恨不能马上就像老编辑一样笔走龙蛇,写尽这不舍昼夜的红红火火……可是,时光都去哪儿了?《沈鼓信息》依旧,龙门铣依旧,五坐标依旧,半夜里试车的隆隆声依旧,那些闪光的面孔依旧……大步向前、蓬勃发展的态势依旧。自己的头发,却突然就像蒲公英一样四散奔逃了。时光都去哪儿了呢?、、、、,这么快就3字头了吗?H号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存量市场越来越大。时光都去哪了!在研究院理论计算的海量数据里,在设计院挑灯夜战绘制的装置图中,在销售人员奔波的风尘里,在焊花飞溅的舞蹈里,在铣刀欢快走过的刀痕里,在大乙烯、大化肥、大空分、大炼油、长输管线……在各地压缩机组欢快的轰鸣里,在“国之砝码”“大国重器”做强做大的路上,在几代沈鼓人的笑靥里。时光都去哪儿了!在四十年的合订本里,在《沈鼓信息》记录的装备中国走向世界拼搏奋斗的历史里。四十、五十、六十年……在永续发展的步伐里!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我的厂报情缘档案管理部部长陈静与《沈鼓信息》结缘是在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入职沈鼓,成为了定子车间的兼职报道员,每周为《沈鼓信息》撰写一篇稿件,正是这份本职工作之外的兼职让我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脱颖而出,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厂报情缘。后来,由于领导信任,我被正式选调到*委工作部,成为了一名厂报编辑,几年的编辑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过:“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不得不说这份每周一期的《沈鼓信息》凝结着我青年时期深深的喜爱,培养塑造了我认真、敬业、不惧怕困难的职业观和职业态度。因为这份小小的报纸,从约稿、撰写、编辑、修改、画报样、排版式、校对、印刷、发放等过程中,我真的体会到编辑工作是一种最佳的精神修炼,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度认真对待和付出,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周一印好的报纸留有瑕疵,形成不可更改的遗憾。因此,我也学着师傅和前辈们认真的样子,把厂报视为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并在以后的每项工作中都一直保持着平和、谨慎、认真的处事风格。因为这份小小的报纸,我的师傅要求很严格,让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编辑修改的稿件越多,思考工作和人生的意义也越多,即便爬格子点灯熬油非常清苦,即使一期赶一期周而复始,都让我觉得每一天、每一周过得非常充实,正是这些刻意练习和工作积累,才磨砺了心性,提升了心智。因为这份小小的报纸,我有幸认识了更多部门的领导、通讯员和先进人物,我们以文会友,相互切磋。采访中,我更深切地了解到了生产一线那些不为人知的好人好事和工作创新案例,那些平凡中的感动,那些来自于工友们的正能量,都凝聚着干部、员工对沈鼓的热爱与忠诚。永远感谢编辑工作的历练,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让自己喜欢上工作”的必要性。在年圆满收官之际,恰逢《沈鼓信息》厂报出版40周年,作为曾经的厂报编辑,让我怀着对厂报深深的眷恋和感恩,衷心祝愿厂报在未来的日子里红红火火、越办越好,沈鼓集团蓬勃发展、基业常青。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有缘,自会相见测控公司副总经理佟立臣与“厂报”结缘,是在十年前。准确地说,是年的4月份,那时候我还是水泵公司的设计员,一个毛头小子。那天刚从车间回来,就收到了厂报编辑的电话,约的第一篇稿子写的是波兰总统坠机事件,专栏名称叫“沈鼓视线”。从年4月到年12月,“谷欣平”这个名字我用了两年半,先后写了几十篇稿子,也就跟时任编辑林晓钟先生吵了几十架。这老爷子性格比较“特”,同办公室的两位姐姐多少都有点“怵”他,唯独我不怕他。其实那只是个认真得有点较真的老头,我戏称为“林师”,一直到他退休的几年后还保持着联系。后来我做了*委工作部的部长,也兼职《沈鼓信息》的总编辑。终于从被审稿的摇身一变成了审稿的人,却并没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欢喜,反倒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压力。那几年,经历了集团的重大事件、集团领导的重要调整,以及编辑部自身的人员更替,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不足为外人道。倒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不过没有身受难以感同罢了。后来由于工作原因,一心扑在业务上,《沈鼓信息》也似乎被《今日沈鼓》抢去了风头,我们俩好像渐行渐远了。直到有一天,胜民部长看了我的朋友圈,又重新约定了《瞳言无忌》这个专栏,还是“看见啥说啥,大伙儿别挑理”的意思。絮絮叨叨说起这些,竟然已经十年了。十年间,兜兜转转,跟《沈鼓信息》的缘分始终没有断。这十年,集团经历了若干次重大事件,《沈鼓信息》也经历了若干次改版,编辑更是几易其人,我也从那个风风火火的少年,变成了油腻大叔,言语间不再夹枪带棒,而多了些烟火气息。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沈鼓信息》40岁,我也即将进入第3个本命年。百岁人生,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山高水长,有缘,自会相见。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始于此向远方《沈鼓信息》编辑王宇八年前,当时任《沈鼓信息》编辑林晓钟问我喜欢文字工作时,我说喜欢——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简单,只是一句回答,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在这里,我发现原来每一个词都要经得住推敲,每一句话都可以说得更美,于是我要学会斟词酌句;在这里,我看见一个错字就可以谬之千里,一个标点就可以改变口吻,于是我要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在这里,我看到每一个故事背后的辛勤汗水,每一个主人公绽放的沈鼓精神,于是我要感悟“传承”的珍贵。从喜欢到热爱,用了多长时间,已经记不得了。这个过程好比“先结婚,后恋爱”,对《沈鼓信息》的这份情是一天比一天,日渐浓烈的。作为厂报编辑,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定子车间的朱俊。那时的他是个身材消瘦、带着黑框眼镜的帅小伙儿,而我是个镗床、铣床傻傻分不清的“小菜鸟”。因为年纪相仿,采访过程很融洽,很快,一个年轻“老资格”、生产“多面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如今,朱俊已经成长为PAMA数控镗铣加工中心的主操作,并获得辽宁五一劳动奖章,是沈鼓最年轻的劳模。年,沈鼓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喜讯传来,在厂区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反响,为了与广大干部员工分享这幸福时刻,我第一时间对时任战略发展部部长的王洪艳进行了专访。这是一位果敢、坚毅的女干部,在她飒爽的回答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申报过程的艰辛。褪去光环,哪有什么奇迹,路还不是一群执着的人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记得那是一个寒冬的早上,刚打开电脑就收到一位老师傅发来的信息:“王编辑您好!这是我最后一次给您发稿了,因为我明年3月份就退休了。感谢您及《沈鼓信息》的编辑们,请替我转达我对现任及前任编辑们的谢意!拙作《感恩岁月》发给您,望斧正。”读罢,我的泪水在眼眶打转。望向窗外,又飘雪了……时光流转,四季更迭。这些年,我亲历了沈鼓的重大事件、集团领导的重要调整,以及编辑部自身的人员更替,不禁感叹企业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格局变化。一个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又来到了,当年的那个“小王同学”通过期厂报出刊的磨炼,早已成为经验丰富的“王师傅”。《沈鼓信息》见证了我从懵懂青涩到独当一面,我在这里工作、恋爱、结婚、生子,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这里。能够成为这片沃土上的一名耕耘者,何其荣幸。四十年已至,我三十而已。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始于喜欢,笔耕不辍,做好沈鼓的记录人,终向远方……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我们在变我们不变《沈鼓信息》编辑孙宇年,是个特殊年份。不似预期,但我们依然很努力把它过成我们向往的样子。这一年,满满的感动;这一年,奋力的拼搏;这一年,风暴下并肩前行。这一年,《沈鼓信息》迎来不惑之年。历经40年洗礼与繁华,《沈鼓信息》依然坚守初心。从国家第一台透平压缩机诞生,到现在成功研制出的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十万空分装置压缩机、长输管线压缩机等国产重大装备……《沈鼓信息》见证了沈鼓的艰辛探索,展示了沈鼓人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一份报纸,能够见证并推动企业的前行,既是无上光荣,更是庄严使命。年2月3日,带着几分欣喜,几分憧憬,我走进了办公楼三楼房间。当年的老编辑带我翻阅着那些比我年龄都大的厂报,给我讲述《沈鼓信息》的历史,平淡却坚定地对我说:“这些,是这个屋子最珍贵的东西。沈鼓信息的编辑,不仅是一份光荣的职业,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六年,很长,长到有时我会忘了初进编辑室时的那份欣喜与感动;六年,很短,短到此时我依然深深记得那些扎根在心里的回忆。第一期报纸出刊时的激动,各个版面交流时的欢声笑语,宣传重大事件时的忙碌,出现错误时的凝重……一期期报纸,一本本合订本,见证着我们奋斗、挣扎过的痕迹。它们好像金子一样,不时发出些亮闪闪的光,提醒着我们过去的种种得到和失去。哪怕前一秒还在疯狂吐槽繁琐的工作日常,但当每周一页页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呈现在面前时,都会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虽辛苦,但甘之如饴。对于一名编辑来说,没有哪一种幸福能抵得上看到自己亲手编辑的刊物得到读者认可而来的更深切。四十年坚守、几代人努力,《沈鼓信息》里几万篇大大小小的文章,每一篇报道,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文字,记录的是新闻,留下的是历史,镌刻的是沈鼓砥砺奋进的步伐。四十年,凝聚了过去的不凡成绩,更代表了一个全新起点。四十年后再出发,我们将不负韶华,壮志犹存。愿我们,历经风雨之后,归来仍是少年!后记

四十载,《沈鼓信息》伴随我们走过了悠悠岁月。她像希望的田野,留下了几代沈鼓人追梦的足迹;又像美丽的画卷,记载了沈鼓人辉煌的业绩。四十载,《沈鼓信息》砥砺前行,它的变迁正是时代的缩影与见证;感恩各位读者的一路相伴,并真诚地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