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如何自我护理与调养?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richangbaojian/20.html中国历史上最有佛缘的15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有佛缘的15位皇帝导读:佛,讲究一个“缘”字。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话说,中国历史上就有那么十五位“佛门皇帝”洪扬佛法,与百姓们建立了佛缘,使得佛法在中土兴盛,善莫大焉!汉明帝刘庄: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从中国历史上看,有记载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刘庄的佛缘源于一梦。据说在派员去印度取经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中神为“佛”时,遂有《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当时派去的使臣一个叫蔡音,另一个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时,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国传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邀二僧到汉讲佛,还用白马驮载来一批佛经、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阳。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梁武帝萧衍:四度出家为僧开创汉地素食先河。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以佛法治国、整理内*、文教,是南朝*治、文化及佛教最兴盛的时期。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出家,大臣将他赎回。梁武帝撰述的《断酒肉文》中坚誓素食,并下诏宗庙不得用荤食祭祀。中国僧众素食之风从此建立。梁武帝受菩萨戒,有“皇帝菩萨”之称。梁武帝常行普同供养,曾多次开设大规模的斋会,如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等。梁武帝也热心于佛教教理的研究,著作有《涅槃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等义疏百卷,其佛学造诣深厚,有以见之。雍正皇帝胤禛:直透三关的大禅师编制禅宗语录集。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在章嘉国师指导下连续禅坐,最后大彻大悟。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雍正继位登基以后,于*务之暇,不惜以九五之尊,躬自升堂讲经传法,自号圆明居士,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康熙皇帝玄烨:迎请高僧出版藏经重振佛教。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将隐于山林的高僧一一延请至京师,使明末以来衰微的佛教,重现生机。他振兴佛教,出版藏经(于康熙五年,即西元一六六六年,开版《续藏》部、《又续藏》部,至康熙十五年,全藏始完成),并拨款重修普陀山普济寺、金山寺、天竺碑文等。他曾说:“能仁之量,等于好生;佛道之成,关乎民隐。将使般若之门,随方而启;仁寿之域,举世咸登。”自谦弱冠之时,研诵经史,未暇读览金经贝叶,尊崇佛教之风,油然可见。乾隆皇帝弘历:刻印我国部帙最大的钦定大藏经《龙藏》。乾隆皇帝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刻经及翻译事业的发展。乾隆三年(西元年)完成了我国历代各版钦定大藏经中部帙最大的《龙藏》,共余部7千余卷,工程的浩瀚,古今少见。乾隆二十二年(西元年)作《如来大藏经总目录》;二十四年,编纂汉、满、蒙、藏四译对照的大藏全咒;其后,又以十八年的时间,即自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将汉文大藏经译成满州语,对于藏经的刻印有卓著的贡献,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与帝王护持佛教,以佛法治国有关,而中国佛教也在帝王的鼎力护持下,遍撒菩提种子,开出灿烂的花朵,不仅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思想、文学、艺术、文化、社会等,更影响了现在的韩国、日本、越南等地佛教,形成北传大乘佛教系统。顺治皇帝福临:个人精进参禅数度想出家未成。顺治皇帝坚信自己前世是僧,是金轮王转世,号痴和尚。顺治亲*后,对佛学十分感兴趣,先后邀请一些著名僧人到皇宫讲经,与玉琳国师的往来,在历史上传为美谈。他曾说自己的前身一定是僧人,因此“每次来到寺中,徘徊久久不愿离去”。顺治一生笃信佛法,死后也依据佛家仪式火化。个人精进参禅,数度想出家未成,著名的《赞僧诗》,表达了他对出世修道的欣羡。忽必烈:把佛教定为国教大力兴建寺庙。忽必烈汗执*时期,极力扶持佛教,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忽必烈汗抛弃了成吉思汗关于“对各类宗教不得偏向”的遗嘱。二是信仰上接受佛教。三是*治上给佛教各种荣誉、地位和特权,使佛教成为一个享有很高地位、很大权力的特权阶层。四是经济上对佛教实行特殊优待,支付大量资金兴建寺庙,进行佛事,大力扶持发展佛教。五是制定各种法律,保护佛教的特权地位、特殊地位和利益。六是把西藏地区的*教两权,交给佛教萨迦法王管理,使这一地区的佛教成为*教合一的*权组织。宋太祖赵匡胤:利用最新印刷术雕刻中国第一步佛经总集。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下诏诸路保护寺院;敕令用金字、银字书写佛教经文。在宋太祖保护佛教的*策下,建隆元年这一年便剃度僧尼人。接着,宋太祖又派行勒等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宋太祖利用最新技术,派内官张从信在益州主持雕刻大藏经,这次刻经,前后费时12年。最初刻制佛经多卷,后来又增刻多卷,共达13万块雕板。这部佛经因刻于宋开宝年间,所以被称为“开宝藏”。又因刻于四川,故又称“蜀版大藏”。这是我国第一部佛教总集,也是当时最全的一部佛教丛书。大周女皇武则天:曾亲自跪迎高僧义净大师,建造龙门石窟。武则天信仰佛教,精通义理,承继太宗、高宗时的护佛事业,使得唐朝尊崇佛教的热潮如日中天,功德难量。她自己也曾被安排到感业寺出家。武则天是个虔诚的佛弟子,武则天即位后,即下令奉佛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她以五戒教育世人,并以佛法治国。义净从天竺返国时,带回近四百部的梵本经、律、论及佛舍利三百粒。武后亲自到东门外跪迎。武后深具才华,文笔流畅,尤其她所写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千百年来,为佛子所赞颂不绝。武后曾“助脂粉钱二万贯”,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并主持开光仪式。隋文帝杨坚:由僧师抚养长大喜欢寺院里的钟声。隋文帝在冯翊(陕西大荔县)出生,由般若寺智仙尼师抚养长大。七岁时,尼师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十三岁时,才回到父母家。隋文帝性喜简朴,喜欢寺院里的钟声,偏好豆类制品,曾自言:“可能前世为一修道人。”文帝登位后,尼师已圆寂,不仅在群臣前屡次提及尼师的德行,并且亲自作传纪念,对尼师孺慕之情油然可见。文帝在位期间建造寺院共三千七百九十二所,抄经46藏卷,整理经典部,造石像大小尊,修复旧像尊,对佛教事业的护持不遗余力。隋炀帝杨广:智顗大师亲授菩萨戒广建佛教道场。隋炀帝是文帝的次子,笃信佛教,为扬州晋王时,曾延请天台智顗大师到扬州,智顗大师为他授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他也敬赠“智者大师”名号,相惜之情,传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隋炀帝即位前,对佛教护持已相当热心。他曾创建二所道观及慧日、法云二佛寺。其中,慧日道场会集了当时江南佛教界高僧,并且迎请三论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师入寺住持,是为江南一大盛事。另外,他也在长安建日严寺,高僧彦琮、智脱、法澄、法论、智炬等,皆曾住此大振法雷,讲学之盛,冠于当世。大业三年(西元年),以佛法治国的日本圣德太子派遣学者、僧侣来华留学,隋炀帝特别启用洛阳鸿胪寺四方馆,聘请高僧负责留学僧的教育工作,举办讲座、法会,从事经典的校勘等。唐太宗李世民:深入经藏与玄奘大师相见恨晚。唐太宗护持佛教,崇敬三宝,历代罕见。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回国后,太宗对他的精神敬佩不已,几次劝请大师还俗辅*,但都为其所婉拒。后来,太宗为玄奘大师建弘法寺,寺内设置翻经院,一切的经费由国家供给,成就玄奘大师的译经事业。唐太宗本身也深入经藏,曾研读《菩萨藏经》,致力于菩萨道的实践;并亲赐《瑜伽师地论》序,刻于石碑,即闻名至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太宗于驾崩前,专注于佛法研讨,不仅感动于佛法的妙理,甚至表示与玄奘大师相见恨晚,未能好好弘传佛法。唐宣宗李忱:一度出家为僧,曾与*檗禅师机锋。在位虽仅十三年,但他精勤治道,惠民爱物的精神,堪称明君,尤其从谏如流的精神,足以媲美唐太宗,所以赢得“小太宗”的美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杀害,曾经一度出家多年,他与禅门高僧*檗希运禅师有过一段论道广为流传。当他还是沙弥时,有一回,见到*檗希运禅师在拜佛,于是对禅师说:“禅师!你常开示大众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请问禅师,你现在拜佛,到底在求什么?”*檗禅师听了,赏他一个耳光,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当作如是求”。“你直接说当如何求,又何必动手打人?太粗气了!”李忱申辩说。“这是什么地方,容你在此说粗说细!”李忱言下大悟。这一则宣宗与*檗禅师之间的论道,流传很广,成为禅宗著名的公案。明太祖朱元璋:当和尚最无奈的皇帝。在中国帝王中,唯一的,也是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像刘庄、萧衍、杨坚他们实际上都不曾出过家。朱元璋能从当年的一个小和尚,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这实是一个奇迹。朱元璋与佛结缘,是因为穷,是最无奈的选择。出家时朱元璋只有17岁,当和尚不多久,因为灾荒没吃的,寺内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缘。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点帮助,才免去灾难。从《明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对自己出家当和尚的历史,朱元璋并不觉得丢人,但他神化了这段历史,虚构出“二紫衣人”出来。明恭闵帝朱允炆:遁入空门时最尴尬的皇帝。因为有了朱元璋出家的一段经历,大明王朝的帝王多与佛有缘。如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位十分相信佛法的皇帝,其死后尸体侧卧状葬式,有学者分析就是缘于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所取姿势。在明帝中,最后以僧人身份了结一生的,应该是第二任皇帝、恭闵帝朱允炆,这事也是中国盛世帝王中的惟一。其出家当和尚,迷信的说法是因朱元璋的佛缘未尽,注定要由后代遁入空门续结,是朱家前世因缘使然。对于朱允炆出家一说,《明史》中并未下定论,民间传说,当朱棣的大*攻入内城时,朱允炆派人取出藏在奉先殿的铁匣子,这是朱元璋生前给他准备的,让孙子在危急时刻打开。朱允炆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嘱让他从位于太平门的*门出城,其他人则从水关御沟走。朱允炆出了*门后,见早有一和尚在等他。朱允炆出逃时是公元年,他只有26岁,是明帝中惟一没有陵寑的皇帝,其出家迫不得已,最最尴尬。与其寻找好师父,不如熟读这部经虚云长老佟佳霖霖的楞严浅笑10月26日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者,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者,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着五十种阴魔,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老子说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说的"空空如也",是见到识阴的道理。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与道相隔得远。我惭愧不过比你们痴长几岁,弄到一个虚名。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长处,以我为宗,就苦了。我比《楞严经》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所以每每教你们参学的,要带眼识人,又要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然后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如经中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日"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经》,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尊者作同参。中医妙语句1、疔疮先出血,内*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5、痢无补法。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8、疹是太阴风热。9、癍是阳明火*。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8、亢则害,承乃制。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26、通邪三法汗、吐、下。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31、苔*腻热在肝胆,苔*燥热在脾胃。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40、培之以*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46、湿热*火,首见肝经。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49、大*治病十去其六,中*治病十去其八。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67、形寒饮冷伤肺。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69、耳聋宣肺。70、胃喜清凉,脾喜温。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81、内不坚则善病风。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95、牙痛长,腿痛短。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久病必瘀,久病必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中药不效,炮制不到。、四季脾旺不受邪。、肝阳上亢,水不涵木。、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热在上焦,气伤则渴。、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内侵膻中则为厥。国学热线您好!全国国学机构联盟运营单位,陕西乾国联国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欢迎您!国学讲师团加入请拨1:史会川国学联盟加入请拨2:胡学明国学大讲堂合作请拨3:陈鄗论坛年会请拨4:徐墨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