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林揭秘第十六章逝去的上海武林上 [复制链接]

1#

插图/潘月来

第十六章逝去的上海武林(上)武林中有句老话叫“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这句话可是一点都没错。

在和朱老师学习大成拳的半年中,我的武艺获得了爆炸性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朱老师用大成拳相对直接和高效的训练方法,训练出了我的力量——也就是“一力降十会”。坚持了三个月的乌龟爬和站桩“试力”,我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获得了调整,肩、胯都松了,腿部有力量了,故而能齐整轻松的发出爆发性力量,算是学会了发力。在此基础上,朱老师又让我和他学大成拳推手、摔跤、对抗,也就是学习模拟对抗的技术,这就是“一巧破千斤”。

每周五下午,我和朱老师在虹口公园的“训练场地”从小山旁转移到了草地上。因为半山腰上那点可怜的空间,已经容不下我们在那里打来打去。我们两个人像相扑手或者摔跤手,双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涨红了脸,彼此摔来摔去。这种模拟对抗训练就是大成拳推手,一种和摔跤差不多的运动,主要目的是训练爆发力量和破坏对方重心把对方摔出去,而又不伤害对方。

于是,每次我和朱老师在草地上练习对抗和推手,总会引起围观。人们就像在观赏斗鸡或者斗蟋蟀,对我们评头论足,兴致盎然。

“嗨,这个小个子的力气还是比较大的”。

“你这小子,再加把油吧”。

我和朱老师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我们的刻苦训练让一些人深感开心和激动。他们开心地张开嘴巴大笑,露出一口残缺不全的牙齿。尤其是当我被朱老师摔出去,四脚朝天在草地上翻滚时,围观的人会特别激动,评论的声音会特别响亮。这反应有点像是戏园子里的观众看到戏台上的丑角反派被武生主角一枪刺死打翻在地,例如朱老师是武松,我是西门庆。看到此时,观众们就会大声为主角捧场,“好、好、好,再来一个!”。说到底,虹口公园里的武术爱好者和热心游客看到我和朱老师打来打去那么激动,可能主要原因是当下已很少有人会用武术动手打架了。好不容易看到两个人在练武,还对打,大家都很怀旧和激动。

时空好像又回到了三十年前,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武林可不是现在这个萎靡不振的样子。

年一部叫《大侠霍元甲》的香港电视剧轰动了上海滩。这是中国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的意义对上海武林而言也是非凡和重要的。

首先,扮演霍元甲的演员*元申年出生在上海。其次,这部电视剧的从主角*元申和梁小龙,到武术指导徐小明,都是实打实的练家子,片中的武术设计和打斗都是真打。再次,片中霍元甲创立的精武门(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还在上海虹口区的东宝兴路、横浜路上存在着。《大侠霍元甲》一播出,上海万人空巷。大人、小孩、老伯伯、老阿婆,一到晚上七点半,就拿着小板凳、躺椅、竹椅簇拥到弄堂里有电视机的人家,等候*元申、梁小龙、米雪等演员在电视画面上出现。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充满了悲情民族主义情调的歌词,上海几乎人人都会唱。

《万里长城永不倒》

(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翠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这睡狮渐已醒

很多人看到大结局,梁小龙扮演的陈真一个飞腿冲向日本人、英国巡捕、买办汉奸的枪口时,都悲愤的哭了。

年,在《大侠霍元甲》情怀里,在国家体委、中国武术协会、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武术协会的指导和努力下,沉寂了十几年的上海武术复兴了。一大批被打倒的老一代武术家、拳师们又被国家召集起来,在上海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上海体育宫和各个公园活跃起来。例如老一代武术家王禧奎、白云飞等,又开始在复兴公园等地教授传统武术。

在武协的组织下,当时武术界的工作首要是抓紧征集、采访还健在的各门各派老一代武术家,将各门各派宝贵的拳种文献记录下来。当时共搜集了三四十种不同拳种的历史文献、套路系统和失传拳谱。其次,是召集老一代武术家,在武协、武术院、精武体育会和体育宫等地点开班传授武术。第三,定期召开国内外的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武术交流活动。例如上海武术院派出老年武术家前往日本指导当地的太极,提高日本的武术技术水平。

在整个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武术复兴的大环境下,50后、60后的新一代的上海武术人也活跃起来。

在大学操场、工厂空地和各处极其有限的公共绿地中,到处都有小伙子和学生们在模仿霍元甲苦练武术。没条件的人自己瞎练,有条件的就去武术院、精武体育会或找公园里的老拳师正式学习武术。在当时的报纸上就刊登过,中国老一代“拳王”孙禄堂的徒弟武术家王禧奎先生,不畏七十多岁的高龄,每天坚持带领几十位上海青年工人和学生苦练河北形意拳的新闻。

其中有个叫李忠明的徒弟,每周骑自行车从几十公里外的嘉定县到复兴公园跟随王老学习拳术。在漕宝路上海师范大学的操场上,一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张健每晚都在这里苦练通背拳,而一个叫张森生的中文系大学生则在苦练体能,苦练太极拳和八宝金刚气功。各地举办的武术对抗赛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当时,国门大开,封闭了太久的中国武术以积极的态度拥抱世界。有一次,上海武术院邀请了泰拳手前来交流,上海武林派出传统武术选手无畏地上台对抗泰拳,并且是公开电视直播。历史文献记载“年4月香港港泰联队到上海访问,首场上海体育馆,港泰拳师自行对打表演。次晚香港陈志达与上海全国散打冠*陈明辉三回合友谊赛,以散打规则:禁高腿、肘膝,头部只可用拳轻击。结果武警陈明辉避重就轻,以抱摔取得主动,获得胜利。”

“年4月5日,闸北体育场内再次举行对抗赛,泰拳"黑猿"盛叻对42岁上海武术高手徐小龙作交流赛,徐小龙精通绵掌与铁砂掌,两局比武,徐小龙屡进无功,频受泰将腿踢、膝撞,渐气力不支,二回合时,泰将以膝猛攻,徐胸部中膝跪倒,既闻钟响,比赛结束,赛会本着‘友谊第一’宗旨,裁定平手,历史一战,遂告和气收场。”

时空又回到了年。我和朱老师的抱摔和对打练习似乎轰动了虹口公园,因为大家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真打实战的传统武术训练了。

这一年,一部叫《道士下山》的魔幻武侠电影风摩一时。电影讲述了一个叫何安下的小道士被师父赶下山,为了吃饱饭和学本领,前前后后拜了三个师父学艺,尝尽了人间冷暖和江湖悲喜,最后终于看破红尘,学到了武林绝技“猿行术”,成了一个武当高道的故事。

我从最初被老童介绍去学太极拳而被一些自得其乐、封闭保守的人踢出群,到遇到了严承德师父并拜其为师苦练武术基本功,又遇到了隐匿在体育用品商店的武术冠*笙爷,再到被朱老师打败学习武术散手。短短两年中的经历,让人感觉现实中的武林比武侠电影中的武林还要魔幻。中国武术的现状可不像《道士下山》的作者徐浩峰想象的魔幻江湖那样,有活力、高手云集、武功盖世。当代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是非常严峻的。

首先:当代的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者不是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小道士何安下,目前武术的主要的练习者和教学者主要是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龄化非常严重。

其次:大部分武术爱好者练习的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已经不能用于实战和对抗,这些拳种目前的实际作用是以热身体操和舞台表演为主。

最后:由于不能吸引到年轻人,武术的潜力市场集聚萎缩,而传统武术的教学也不能现代化、系统化和商业化,导致武术教学和市场运营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圈内出现了饮鸩止渴和恶性竞争的现象,使得原本就萎缩的武术市场更加恶化。

善意警告《武林揭秘》中所有文字和插画具有原创作者版权,如遇机构或个人发生抄袭、剽窃、洗稿、非法转载等本作品的非法行为,作者已委托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徐丽锦律师处理版权法务事宜策划编辑/陈倍

内容编辑/张文斌

内容编辑/潘顺淦

美术设计/李京

创意插画/潘月来

视觉统筹/射小箭

特约摄影/董鸿景

驻香港代表武术版顾问/董聪

驻深圳代表武术版策划/罗骄阳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