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阮咸初唐第窟北壁
复原的花边阮咸
箜篌
箜篌这种乐器,小编只在诗歌中见到过,在敦煌壁画中,真的是大开了眼界。
箜篌是外来乐器,一度在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它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呼应性的体现: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余件。
盛唐第窟南壁
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为三角形框架,弦数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华丽的装饰坠物,并且弦数增多。
但是,入宋以后仍难逃衰亡的命运。而它曾经辉煌的历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画之中。
反弹箜篌飞天隋莫高窟窟窟顶北坡
看上面这幅飞天,头束双髻,背身弹箜篌,动作写实,飘带飞扬,形象潇洒。虽然画面有些模糊,但是演奏的楪祈也是箜篌,而且是背身弹箜篌,在敦煌壁画中仅此一例。
接下来介绍的,又是小编傻傻分不清楚的乐器:琴、筝。
琴
北周第窟窟顶南坡
在我国汉晋时期就确立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并传承至今。
在《诗经·关雎》中也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样的诗句,古琴的孤独性从诞生之初就已被注定。
筝
相比古琴,古筝的尘世性则是在顺应历史中形成的。最初为五弦,逐渐递增至唐代,形成十二弦与十三弦筝并存的格局。近代筝的弦数则多达26根,甚至能实现自由转调。
初唐第窟南壁中的筝
一个“乐团”的成立需要多种略期的搭配,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吹奏类乐器,这幅中唐第窟北壁的报恩经变图中乐队的规模还是可观的。
中唐第窟北壁
此图中位于第一排的两位乐伎。左身吹奏的是笙。右身吹奏的是筚篥。第二排,左、右两身乐伎分别吹奏竖笛和横笛。第三排左侧乐伎吹奏的则是排箫。除此之外,还有角。
埙(xūn)
早在周代“八音”分类中就被纳入“土”类乐器之列。这件乐器在敦煌仅此一例。图中,乐伎双手持埙,音孔数量不详。确实,存世量太小,也有点看不清。
晚唐第窟南壁
法螺
这件吹奏类乐器比较不好认,别以为菩萨在啃桃子或地瓜。海螺。也称法螺,或贝。在《妙法莲华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可见它有着乐器和佛教法器的“双重身份”。
壁画中的海螺(法螺)
西魏第窟南壁
随着西域诸国集聚大唐,我国对外来乐器的使用在此时达到了历史高峰。尤其,是印度系传来的打击乐器。而这些腰鼓、羯鼓、答腊鼓等也都在莫高窟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中唐第窟北壁中的鼓
腰鼓
在上面这幅经变乐队图中,前两位乐伎正在演奏腰鼓。鼓的形状就如同两个碗底对接而成。鼓皮两端以绳收束。演奏时,既可用双手拍打鼓面,也可斜挂于胸前用两槌击奏。第三位乐伎演奏的则为羯鼓。鼓身呈直胴状,两端以绳索牵连。演奏时橫置于膝上,并以鼓槌敲击。
答腊鼓
同样,鼓面两端有绳索束之的还有答腊鼓。鼓的形状为扁平圆桶状。鼓面的直径略大于鼓身。
齐鼓
有趣的是,当那些原本存在于史书记载中的鼓,以一种别样、生动的方式出现在壁画时,会给人一种强烈既视感。比如,在《通典·乐四》的这段文字:“齐鼓,如漆桶,大头设脐于鼓面,如麝脐,故曰齐鼓。”这幅图就是详解。
盛唐第窟北壁
再如,陈旸《乐书》中的这段描述“左手持鼗牢,腋挟此鼓,右手击之以为节。”恰如下图所示。
西魏第窟南壁
檐鼓
《旧唐书?音乐志》里也描绘了壁画中一种檐鼓:“檐鼓如小瓮,先冒以革而漆之。”
中唐第窟南壁
形成规模的乐队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看下中唐第窟北壁上的一组绘画。
弹拨、吹奏、打击三类乐器汇聚一堂,中间的舞伎与两侧乐队形成中心对称形式。虽然并不能就将此视为研究唐代乐队的现实依据。但至少,高度成熟的大唐乐舞形式在此一览无余。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敦煌,这颗丝路上的明珠,正以它深厚的岁月积淀,散发出光芒。读懂敦煌,了解中国,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