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复制链接]

1#
严防严守战胜疫情辽阳市教育稽查大队继续 http://www.liaoyangshizx.com/lysxx/7403.html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杜孝玺散文《俺滕州的羊肉汤》

★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作者顾龙散文《冰岛的鲁冰花》

★检察日报绿海副刊发表作者李立峰散文《哭着也要吃完的折耳根》

★洛阳晚报三彩风副刊发表作者*生散文《圈》

★商丘日报梁苑副刊发表作者杜素焕散文《清风伴我游古城》

★河南日报人物时空发表作者吴烨散文《那年高考》

★南阳晚报南都赋副刊发表作者周同宾散文《读鹤》

周同宾/读鹤(散文)

老来唯好静,常想世外游。怎奈身居闹市,红尘扰攘,车马喧阗,心情难得熨帖,总是思虑如何是好。这次第,觅得一方宁谧实属奢侈。

老友尹先敦君原为书家,想不到竟又修炼成了画家,心心念念送我一帧《松鹤延龄图》。立即悬于书房壁间。不再翻书,不再上网,切切地凝神看画。但见素洁的宣纸上,蓦地生出一株千年古松(不是一株,应是一片松林),干皴壮,枝虬曲,叶森森然葱郁,似能听到簌簌风声,那是大自然的呼吸。这松,应是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里的松,元代画家王蒙《花溪渔隐图》里的松,应是生于崇山峻岭,阅尽世间沧桑的松,高古而苍劲。树巅的鹤才是主角。这八只可爱的鸟儿,聚散有致,疏密有度,或悠然而立,或佁然而伏,或展翅欲飞,或引颈而鸣,一只只气韵生动,亲亲地看着我,仿佛要絮絮地告诉我一番意思,有关天地造化的意思,又仿佛顷刻间要一字儿排云而上,把我的心绪引向高远的碧霄,作庄子的逍遥游……画的蕴涵还有许多,我读啊读,还没有完全读懂读透。读着读着,依稀读出一种氛围,一种境界,一种气象,先是氤氲在画间,后是充盈于书房,又似乎一下子弥漫四野大千。我很享受,心情平复,心胸开阔,心间浸润着闲逸、旷达、安适的美好感觉。

感谢先敦。

快要煞尾,想,让如此恢宏的意境委屈于这则小文里,对不起画,也对不住画者。奈何。

★南阳晚报星光副刊发表作者尹正驰散文《小院葡萄树》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安小悠散文《立秋忆事》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赵丽宏散文《给母亲打电话》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叶倾城散文《你煮饭来我煮粥》

★焦作晚报覃怀月副刊发表作者张君燕散文《习惯的力量》

★邵阳晚报神滩晚读发表作者宁光标散文《心泊三夏》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董雪丹散文《曼陀罗的美与*》

董雪丹/曼陀罗的美与*(散文)

曼陀罗,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一种神秘、玄妙的意象。

曼陀罗之名源自梵语,有“适意”“悦意”之意,被视为天界的花,充满祥瑞,充满美感,充满神性和灵性。据《法华经》载,佛说法时,天空中就会开始下曼陀罗花雨。花雨,想想就美。还有一种传说,只有幸运的人才有机会见到曼陀罗花,看到的幸运儿会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在金庸的小说里看过这个花名:美丽的女子李青萝在自己的山庄里种满了曼陀罗花,哪怕自己的身份已经变成了王夫人,她还在四处寻花,种满庄园,只因心中深藏的段郎与她相识时,送过她一朵。她所居之处名为曼陀山庄,也是在纪念那不能忘却的青春和情感。

白色曼陀罗也确实有人称之为情花,用酒吞服,会使人发笑,有麻醉作用——人在感情的世界里,是不是也是这样被麻醉?曼陀罗又叫醉心花,是不是与此有关?曼陀罗还是蒙汗药的原材料之一,华佗做手术用的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中,也有曼陀罗。

几年前在一个小区里,我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曼陀罗。它开着白色的花,形似喇叭,不过比一般的喇叭花要大很多,怪不得还叫大喇叭花呢。曼陀罗花有很多种颜色,但我至今只见过白色。这种白花曼陀罗还是花骨朵时,是细长的*绿色。花瓣慢慢舒展开,半开时像五角形旋转的风车,上半部是纯净的白,白到圣洁,下半部透着浅浅的绿。慢慢地,它张开喇叭形的大花朵,花瓣的质地比喇叭花看起来坚韧许多,映着绿色的大叶片,有一种夺目的安然、耀眼的静谧。花瓣四周的尖尖,却让整朵花带着一种动感,仿佛随时都可以旋转出一种绰约和妖娆,一种摄人*魄的迷人魅力。

后来在路边、河边又几次遇到曼陀罗,它看起来简单纯净、美丽超群,很难让人感觉到诡异和*意,但是,它的花、叶和籽都有*,不,应该说全株都有*。就连结的果,都是一个刺球,种子尤其危险。在

这世间,得有多少防备,才能让自己有*有刺啊!曼陀罗就这样美与*并存,将娇媚与恐怖、纯洁与邪魅、爱与恨,集于一身。

看起来洁白浪漫的曼陀罗怎么会愿意伤人呢?又有多少伤人是以自伤为代价?我愿意相信,它只是不得不防备,因为美。如果把它放在合适的地方,即便是*,也可以物尽其用,就像麻醉药里的曼陀罗。

细究起来,李青萝爱花,却不懂花。她所种的曼陀罗,其实是无*的山茶花。唐朝时有一部分地区将山茶花称为曼陀罗,明朝时山茶花的别称是曼陀罗树。再后来,因为曼陀罗有*,为了区分,山茶花就不再叫曼陀罗这个名字了。在我的感觉里,有*的曼陀罗更像中了情*的李青萝,这个痴情的女子,深情被辜负后,也让自己活成了一朵曼陀罗,美丽动人却带着剧*。靠近她时,会被迷惑,但也会中*。

说来真是妙不可言,这种美丽却有*的花,不仅开放在人世间的爱恨情仇里,还开放在佛家的慈悲善意中。

在玄奘所译的经卷中说:“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也就是说,天界之花中最奇妙的、最美妙、最玄妙的,就是曼陀罗。

不止如此,它还开放在佛祖的微笑里。佛祖拈花,所拈之花是什么花?一说是优昙婆罗花,还有一说就是曼陀罗花。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据说。佛祖拈的究竟是什么花?迦叶究竟为什么微笑?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这些问题有必要细究吗?这些疑问重要吗?又何必如此执着于一朵花的名字呢?无论什么花,都是佛祖手中的一朵花,重要的是看到花儿时的那份喜悦,会心一笑时的那份默契相知,还是弘一法师说得好:“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泉州晚报五味斋副刊发表作者周紫红散文《雨天浇花》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周铁钧散文《祖母的“绒绒马”》

★重庆日报农村版副刊发表作者莫测散文《林中听蝉》

★湖南日报湘韵副刊发表作者游宇明散文《不一样的无知》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徐顾逸散文《初读鲁迅》

★安庆晚报月光城副刊发表作者凌泽泉散文《青》

★西安晚报文化·专栏发表作者任崇喜散文《猫儿眼》

任崇喜/猫儿眼(散文)

泽漆是它的书面语,有*灯古卷的暮气,也有不可捉摸的深沉。我一直没想通,这样拗口的名字,究竟因何而来。

故乡人则喊它:猫儿眼。更有人称之为猫猫儿眼,有亲昵的成分在。

在我的感觉中,猫有灵异之性。特别是猫的瞳孔,可以一日三变:早晨像一颗枣核,中午似一条竖线,晚上几乎占满整个眼球。这视力敏锐的夜行者,眼睛有蓝、绿、*、棕等色,没有明确的分界,一到黑暗的夜晚,发出闪亮的*光,目光灼灼,望之有凛凛之感。

你凝视过猫的眼睛吗?假如没有,看看这叫猫儿眼的草,会有所感觉。

“叶圆而*绿,颇似猫睛,故名猫儿眼。”不知是哪位颖聪的古人,能这么通感地命名一株草,极富有神韵。

很奇怪,许多乡野植物,貌似上不得台面,名字却极其浪漫唯美。

在初春,只要有泥土,都有机会与它相逢。猫儿眼占据的地盘大,路边、墙角、田间、地头,甚至堤岸边、沟壕里,都有它泼辣的影子。

猫儿眼喜欢水吗?重泽、甘泽、苦泽、白泽、陵泽,这些名字似乎给了我们答案。在低洼潮湿之地,猫儿眼尤其繁茂,每到夏季,临河的水漫滩,会出现大片猫儿眼,绿压压的,像一地锦缎,青翠欲滴。

春日的草,大多如小家碧玉,身形纤弱,绿是浅绿,*是淡*,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而猫儿眼则不然,在苏醒的田野中,在料峭的风里,傲然挺立,高者有尺余,茎根被风霜历练成绛红色,枝叶饱满鼓胀,青绿泛*。在春天的杂草丛中,仙气飘飘,有种与众不同的美,有些小惊艳的感觉。

猫儿眼开花,已是春深,与它为伍的,有金*的油菜花,有紫白的萝卜花,有翩翩若蝶的豌豆花,悉心装点逐渐成熟的季节,一片姹紫嫣红,热热闹闹。它的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蓿叶;其花浅青、淡*,配了绿的圆叶、红的枝干,和谐、悦目。阳光清澈,漫不经心地撒过来,金灿灿一片。叶片圆润的猫儿眼,碧绿中透着*,充盈稚嫩的汁液,仿佛稍一触碰,便可迸出水来。阳光下,风过处,不经意间望过去,好像有一双双眼睛,一眨一眨的。那淡*清青的花朵,简直就是猫眼在那里发光。

猫儿眼的花儿打眼,身段也绰约。一根粗壮的枝干上,天造地设,由大自然精雕细琢,伸出五根柔韧的绿枝,细而圆,如同人伸出的一面手掌,每根绿枝就如手指。更可喜的是,那指尖捧了五朵花,花瓣碧绿*翠,似弧,若瓢。整体看上去,它如撑起的一把伞,像观世音打坐的莲座,宛若新嫁娘手中的捧花。古人这样总结:茎头凡五叶,中分,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因为这特点,所以有五朵云、五灯草、五凤草等别名,又名耳叶大戟、细叶猫眼草。

名字可亲,但云总在天上飘,凤凰要栖息梧桐,灯呢?并不一定为人们燃亮。这样说,是指猫儿眼与人们有距离感。

农村的花草,到处都是,多数是柔顺的,但有些貌似柔顺,却是惹不得的,要敬而远之。猫儿眼,就是其中之一。

在人们的心目中,猫儿眼不啻于蛇蝎美人,是*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丑,肿手花根,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马虎眼,倒*伞……看看这些别名,你会明白人们对它的忌惮。

猫儿眼,茎干通顺,像竖起的吸管,下部绛红,向上渐渐褪为嫩白。猫儿眼属于大戟科植物,枝叶内富含乳白色浆液。把猫儿眼的茎或叶折断,会有大量的乳浆流出,乳浆中含有刺激性树脂,不小心沾上肌肤,可使皮肤发红甚至溃烂,接触眼睛甚至会有失明的危险。因此,古人说:“生时摘叶有白汁出,亦能啮人。”

据说,农家从不将它喂给牲畜。有经验的农村老人,在孩子打猪草时,会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不要碰,见了猫儿眼要绕着走。甚至,有人还编出歌谣吓唬孩子们:“猫儿眼,猫儿眼,打了盆,打了碗。”在河北,人称打碗花、打碗棵、打盆打碗。但人们更认同的打碗花,则是与牵牛花近似的小旋花。

这样的做法,不知源于何时,或旧俗沿袭,或自欺欺人,或以讹传讹。

其实,猫儿眼也是一味草药,春夏采集全草晒干入药。其“味苦辛性微寒无*。一云有小*,一云性冷微*”,有逐水、消痰、退热之效。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中,有泽漆汤的记载。据说,干猫儿眼和甘草煎服泡水喝,能化痰止咳;井水、猫儿眼一起熬水,去掉渣滓,形成膏状,以椒、葱、槐枝,煎汤洗疮净,搽此膏就能痊愈。

在《救荒本草》中,猫儿眼不但可以接近,而且是可以食用的:“采叶及嫩茎炸熟,水浸淘净,以油盐调食。采嫩叶蒸过晒干作茶吃亦可。”

“令尝叶味带涩苦,食过回味甜”。这样深刻的体验,想来不会是饥不择食,谁也不会置自家性命于不顾,而是认识它的真面目后,才泰然自若。

★光明日报作品副刊发表作者惠敏散文《斑竹村里凤凰舞》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发表作者邓高如散文《心慌的故事》

★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发表作者郑风淑散文《海兰江畔稻花香》

★山西日报*河副刊发表作者王永纯散文《一朵静静盛开的》

★中国纪检监察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李家林散文《美丽畲乡情》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赵秀坡散文《香草美人》

赵秀坡/香草美人(散文)

酷暑之季,蚊虫侵扰,这时,香草美人——薄荷就挺身而出,为人们送来一片安宁、清香。夏困欲眠,在脑门贴两片嫩绿的薄荷叶,那股清香、清凉、清新瞬间让你倦意全无,精神抖擞。所以,薄荷无疑是夏季最受人们青睐的花草了。

外出散步,见路边沟渠里一大片薄荷亭亭玉立着,就顺手拔了几棵带回家,种在了小院的墙角处。因为得来容易,也就没指望它能长出一片绿。谁知,几场夏雨过后,那些行将枯萎的薄荷竟活得朝气蓬勃,甚至还从旁边冒出些鹅*的新生命来,着实让我欣喜不已。

阳光越强,夏雨越暴,薄荷就长得越旺盛。她们努力向上挺拔着自己的身体,无拘无束地向外蔓延。很快,小院的一角俨然已是她们的天下了。她们的枝条纤细秀丽,貌似文弱实则坚挺;椭圆形的叶子色如碧玉,一顺向上伸展,仔细端详,叶片上脉络清晰,叶片的腋下有的还钻出一小串含苞欲放的花苞来。微风徐来,阵阵清香如山泉流过身体,让人神清气爽。这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是单单属于薄荷特有的如山野之村姑不施粉黛的香,恬淡清新。

《本草纲目》中记载,薄荷又叫“菝活、蕃荷菜、南薄荷”等,具有发汗解热、清上化普等药用价值,“蕃荷菜”则说明薄荷原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菜。除了这些,薄荷还可泡茶、制作薄荷糖,是世界三大香料之一。也是,风油精、清凉油、润喉糖、痱子粉、藿香正气水……这些酷夏必备之品哪里能少得了薄荷的清香?

薄荷的花语是“美德,再爱我一次,愿与你再次相逢”。薄荷随遇而安,不管在哪儿都能散发出迷人的清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薄荷深得人们的欢心。她期待人们的关爱,期待与人们的重逢。爱和重逢,不也正是我们所企盼的情感的主旋律吗?

“疏肝解表里中和,冷暖随心妙处多”,《神农本草经》中的这句话说的是薄荷的神奇之处,她不仅在于热时让人清凉,还在于冷的时候给人以温暖。这样知冷知热、清纯婉约的“香草美人”,该是许多男子憧憬的梦中情人吧!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冯积岐散文《怀念恩师邵燕祥》

★周口日报沙颍文艺发表作者王爱民散文《通江达海不是梦》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曾慧散文《下张的芡实》

★江苏经济报春江副刊发表作者马宇龙散文《“落草”花果山》

★如皋日报水绘园副刊发表作者张立俊散文《儿时醉酒老来念》

★中国环境报文化副刊发表作者陈剑萍散文《三官庙的哨兵犬一家》

★安康日报瀛湖副刊发表作者郑长春散文《紫阳读陶记》

郑长春/紫阳读陶记(散文)

多年前,我到陕南山区办事,在一些农户家里见到用吊罐烧水做饭的生活场景,一下子惊呆了,驻足端详良久,感到非常新奇,竟不知那吊在高空被烟熏火燎的陶罐子是何物?高高石瓦房的木梁上,一条粗实的绳子垂下来,在一方石砌的簇火之上,吊着一个可以进行自由升降的陶罐,里面咕嘟咕嘟闹吵着,浓浓的烟火气,把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乡生活熏染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他们一家老小围着簇火,除了冬天烤火取暖外,平日三餐都是用吊罐做出。这种现象,在靠近巴蜀边境的那些村镇更为常见。后来,我专门找来当地的民俗专家请教,才知道那些被干柴烈火烧得黑乎乎的吊罐,基本上都是富硒土的创造。

于是,我便有了感慨:世界万物真是奇怪,当风遇见水便成就了浪花,当蝶遇见花便成就了春天,当茶遇见陶便成就了生活,当茶陶遇见建筑便成就了一个妙趣所在。说实话,如果我不是到了紫阳,真的很难相信眼前所见的这个建筑,竟是一个以硒为媒、茶陶联姻而起的一个富硒茶陶博物馆。

据我所知,这是目前中国汉江流域第一个具有收藏价值、研学意义和保护作用的茶陶展示综合体。

紫阳陶器制作历史悠久,是有史载和物证的。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四年,因安康水库涉及紫阳县,安康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和陕西省考古队来紫阳进行文物普查和淹没区文化遗址抢救性发掘,在马家营、白马石、曹家坝、金坪等地发现大量的新石器遗址。现场出土的许多骨器、石器和陶器表明,在七千多年前,紫阳境内就已有陶器生产。由于此地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古人类生存。到秦汉时期,汉水流域发达的农业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区,汉族、汉字等中国标志均发祥于此。紫阳富硒土层厚度达四十至五十米,富硒浓度适中,易于被植物吸收,不含有*元素,同时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优质、环保性、安全的养生功效和抗癌能力。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地遍布汉水沿岸的冲积和缓坡阶地,这些地方依山傍水,土质肥沃,便于农耕和渔猎,人口繁殖较快,便集中形成了较大的聚落。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为紫阳境内的先民农耕渔猎和文明发展提供了比较稳固的物质保障,从而对谷物和肉食的加工、烹调、盛放和储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正是这种需求,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创造出了陶器。

其中,汉王镇马家营陶器是紫阳境内新石器时期文化的代表,这里早期农业较为发达,出土的陶器有夹砂红陶、内黑外红陶、红陶、灰陶,还有少量的彩陶。部分陶器上刻有精美纹饰,如细绳纹、粗绳纹、戳纹和锥刺纹,在一些彩陶上还有鱼形纹。陶器品类有三足器物、钵、碗、盆、罐、瓮、鼎、釜、球和纺轮等,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当时的人类先祖就已经开始熟练地制陶、烧陶、用陶了,周秦汉时期达到顶峰。尤其是,部分内黑外红的陶器制作技术,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一个奇迹。

延至汉代,紫阳已出现了陶窑。位于汉江和任河交汇处的在曹家坝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三个汉代陶窑,一个典型的陶器作坊群在汉水沿岸形成。还有焕古小腊竹园的南北朝墓葬中,发现了与陶器密切相关的青瓷器残件。但自宋代以后,紫阳陶业呈现走下坡路的衰退状态,这一状态一直低迷持续到清初。主要原因是,宋代以后的中国基本经济区向东部的中原地区倾斜。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随着唐宋时期陶瓷烧制技术的迅猛提升,紫阳含有丰富铁元素的硒土很容易在高温下被烧化,因此紫阳硒陶随着其他地方耐高温的瓷器出现而受到冷落。到了明代,朝廷甚至对秦巴山区实行禁山*策,不准百姓居住,打击和抑制了包括制陶在内的各种产业的大力发展。另外,巴山一带历来是农民起义的多发地,频繁战乱和杀戮导致当地的人、财、物大量损失,紫阳人口锐减,百业凋敝,陶业也无法幸免。清初,陕南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清*府为达到“足额赋而裕国用”的目的,在陕南实行“招徕流徙,尽辟荒芜,生聚繁衍”,“轻徭薄赋,相与休息”的*策鼓励民众生育和劳动生产,陶业才如枯木逢春,重焕生机。

清朝在乾隆以后开始大规模向这一带移民,百工百业随之兴旺发达。乾隆初年,即有湖南移民姜氏家族在白马石办起陶业手工作坊,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姜氏后人几乎家家都精于此业,家庭式作坊甚多。作坊位于白马石下游三里地的汉江北岸,山峦起伏,烧制车间顺山势一字排开。稍大的作坊,制作陶胚半月可成一窑,每窑装一、两千件,产品有坛、罐、缸、壶、盆等,凡家庭生活用品无所不有,其釉为金*、酱紫等色,较为古朴雅观,远销到安康、汉中等地。此外还有龙王潭、金坪等地的作坊,均兴于清代前期,产销两旺,成为当地的一项主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到陶业经营中来,互相帮配,合理分工,统筹兼顾,盛极一时。

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到来,陪伴了陕南人数千年的陶器,也被新兴的塑料、铜铁等生活器具所代替,紫阳陶器生产几近绝迹,甚至连出售陶器的商户都很难找到。可喜的是,如今紫阳城的汉江北岸有了一座集收藏、研究、教育、陈列展览富硒茶陶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终于可使这些掩埋历史烟尘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归宿,实乃幸事。

茶陶一家,渊源已久。“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为良饮,陶是美器,硒乃宝物,皆为天地孕育的精华。紫阳境内以山地为主,生态环境优良,形成了降雨充沛、气温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条件,为茶树生长发育提供了天然的良好基础。早在周代,紫阳茶就作为贡品被王公贵族享用。《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巴人助阵有功,武王封巴人“子”爵,作为回报,巴人则贡以茶叶,从此开茶叶为贡品的先河。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据专家考证也是紫阳茶。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出台,更为紫阳茶开辟广阔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二零零三年,陕西省档案馆在整理紫阳县清代正堂档案时,发现光绪三年由县令签发的关于在紫阳县催收贡茶的信票。该信票发生于一八七七年,离清朝灭亡仅三十四年,这说明,紫阳茶贯穿于中国整个贡茶的历史,自始至终没有缺位。

巍巍秦巴出好茶,汩汩山泉涌好水,层层硒土制好陶。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一陶藏兴衰,一馆品古今,我们这些经常天南地北跑的人,可能见过太多闪闪发光的奢侈品、花花绿绿的艺术品,玉雕的也好,金铸的也罢,那能吃能喝吗?当然不能。外表光鲜好看的东西往往不太实用,这是造物主给人类定的法则和游戏。所以,再朴拙的陶器也能进入高雅殿堂,再高贵的金玉也会沦为玩物。这个很有趣味的命题,现在全被压缩在了一个土生土“器”的博物馆里,一排排像模像样地摆放着,任人鉴赏和评说。

陶,源于土,融于水,淬于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每一片陶都蕴含着先人的气息和自然的馈赠,是人类追求幸福、迈向文明的见证。我时常在那些静止不动、形态各异的陶器前驻足,想看个究竟。多少次,看着看着竟迈不开了双腿,仿佛整个身心被那些物件紧紧地包围着。我不知道,究竟是人在收藏古物,还是古物在收藏人?总觉得这世界实在是太高深莫测、神秘可怕,可怕的不是那些活蹦乱跳的匆匆过客,而是那些一直躲在僻静角落默默修炼的生命——它们才是这世间最真的永恒啊。

这个硒陶馆的门口有六个字:等千年,只为你。直到看见这几个字,我的心才算稍稍平缓一些,一种历史对生命的感召油然而生,一种人与物的情怀扑面而来。就凭这句话,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真该到这里来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你看到的不是那些古老的遗存,而是自己的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