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务必保持把事情搞砸的能力 [复制链接]

1#
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
人生就是场恶性循环你身边有那种分明已经很优秀,却总觉得还不够,对自己格外苛刻的朋友吗?我的朋友小A,明明不怎么胖,却常年热衷于减肥。比如最近,她不知道从哪听说了所谓的21天节食计划,正在施行中。这个计划要求参与者在21天内,每天都把摄入的卡路里控制在00卡(相当于一个炸鸡腿的热量)以内。在振奋减肥的前两天,她基本都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但很快,就难以抗拒食物的诱惑,多吃盘菜,加个鸡翅,使节食打卡前功尽弃。你以为这时候她会停下来,接着减肥吗?并不。小A会陷入比减肥前更深的焦虑里,觉得自己没用,连少吃都做不到,同时还会担忧,会不会一辈子都瘦不下来了。她缓解这种焦虑的方式也很简单——吃,而且吃的比平时还要多。这种情况,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分明已经很优秀的人,却并不满足于现状,拼了命去追逐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又因为过分努力,导致不合理的自我消耗,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到了最后,连普通水平也达不到。几个月前,书单君在“全民故事计划”公号上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张伟,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按理说,进入顶级学府的他,应该是自信的、对自己高度认可的。然而,他并不开心。不仅不开心,甚至还有点抑郁。因为,在这个环境里,他离完美远之又远。比如,张伟不过是玩票似的学了几年钢琴,而有个同学的水平则是能弹高难度的世界名曲,参加钢琴比赛也能拿奖。比如,化学课的随堂小测,同学考了92,而他只能拿到70多分。这些都令他沮丧。当初入学时,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排名年级前20%或0%,考试后,却发现自己离目标差太多了,于是开始拼了命地学习。但一切显然没有如他所愿。他陷入了一个走不出来的死循环。“过度的焦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结束一天无效的学习,想到其他同学又学了多少,又把自己甩开了多少,导致了他更深的焦虑”。后来,他发现自己得了双相情感障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躁郁症。情绪会不断在两种极端状态里切换,不是狂躁,就是抑郁。他开始对未来过分忧虑:毕业、考研、找工作……每一件事都像一座向自己压过来的山。到最后,只有用自残的方式,他才能够平静下来。小A和张伟,像是走入了人生的恶性循环。而起因,都是追求超出自己能力外的目标。或者说,追求完美。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甚至有时就是我们自己。

追求完美,是万恶之源

小A的减肥计划失败,并不是她的错。人的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够不到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能明显看出有问题的21天节食计划,我们不需要警惕。张伟所遭遇的根本看不出问题的完美准则,才是“万恶之源”。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期待:

毕业论文不怎么改就写得很好;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顺利找到工作;

刚成为父/母亲就能游刃有余地照顾孩子;

……

事实上,做到这其中的任何一样都很不容易,但却有不少人,认为这些都该是理所应当的。正是对这些不合理目标的追逐,导致了我们的焦虑,甚至毁掉我们的生活。《及格家宣言》的作者雷·本内特在书中略带不满地控诉:“有多少成功的事业背后是不幸的婚姻?有多少有才华又勤奋努力的人由于压力过大,焦虑到夜里都在磨牙,几乎不运动,且每周都喝到断片?”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吗?不尽然。“虽然‘最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并无公论,但不管它是什么我们实际上都做不到。”在遥不可及的标准之下,我们无论做成什么样,都不够好。很可能在已经透支的情况下,还要接着消耗自己。仿佛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日复一日,徒劳地去推一块并无可能到达终点的滚石。那么,我们该怎么让自己从苛刻的标准里解脱出来呢?有位Ted的演讲者提出了一个很硬核的解决思路:“把事情做得很糟。”这个观点乍一听好像很离谱。因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去做一件事,人们都会倾向于把它做到精益求精,再不济,也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及格线。马马虎虎完成,也不算太坏。追求把事情做糟,似乎有点骇人听闻。那接下来的这个结论可能也会让你觉得有点诧异——正是对所谓“精益求精”的追求,导致我们做得更差。小A和张伟的遭遇就是例子。还不信?那先试着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你会不会因为觉得准备不足,而推迟开始某件事?你是不是觉得很多事情都有点难以抉择,比如和谁约会,做什么工作?你有过浪费大量的时间来决定你要做什么,最后什么都没做的状况吗?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差点以为有人在我家装了摄像头。试着对号入座一下,你会发现这的确是大多人生活的常态。而在雷·本内特看来:“追求完美正是完成任务的天敌。带着追求完美的心态,就会几乎无可避免地将事情推向神经过度劳累、困惑和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之中。”事实上,“平庸的人反而比那些不断追求完美的人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一件事值得一做,那么有些时候就值得不完美地去做。”这一想法,与作家GKChesterton不谋而合,他曾经说:“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第一次就做砸。”认定我们将会把事情做得很糟,很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对于完美的迷信,让我们有勇气重新出发。被躁郁症困扰着的张伟,最终选择把真相告诉了父母。父母为他破解担忧的方法是:把最糟的结果抛出来。“以毕业为目标,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其他都不重要。哪怕挂科,只要补考过了就行”。“读不了研就做其他工作,没什么大不了。毕不了业的情况虽然很不理想,但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就毕不了业呗。那么多高中文凭的人也过得挺好。”当发现最糟的结果都也还能面对的时候,他突然没有那么害怕未来,也开始慢慢接受自己了。先去做,失败了再说演员韩雪曾经作过一个主题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的演讲。在演讲的开场,她给大家播放了一段音乐。音乐结束后说,她说:“我知道弹得很不好,因为那是我弹的,很抱歉,这还不是本场最差”。接着,她又展示了两幅画。第一幅幼稚、缺乏美感。第二幅笔法老练、成熟,画面很精致。来猜猜哪一幅是她近期画的?你大概率猜错了。那幅笔法老练的画,是她年少时画的。而那幅看起来稚嫩的画,则是她在20年后画的。韩雪也为自己技艺的退步找到了原因——她长大了。长大意味着我们变得越来越怕犯错,也开始秉持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的”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学新东西很从容,大人学东西却很难受,那是因为太想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了。但其实,比起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别好,做烂才是常态。成功如大作家海明威,也说,“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黑镜》的编剧查理·布洛克对此也表示赞同:“不管我在写什么,我都会觉得这他妈写得真是屎。”诚然,这样的道理可能每个人都明白,但没人愿意面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我们已经听了很多年,也常用来勉励别人。但事实上,没几个人能够坦然面对失败这件事,因为失败的背后暗含着某种含义——“我太糟了。”比如,张伟会觉得在学习上的失败,意味着他整个人生的失败,甚至担心会因此失去父母的爱。在心理成长书籍《看见成长的自己》作者卡罗尔·徳韦克看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属于“僵固式”。有僵固式思维的人,像背着一个“时刻证明自己”的包袱,会把发生的所有事都看作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标尺。也就是说,整个人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大型考试,任何一个失败,哪怕是极为微小的,对他们而言,都是在人生这张考卷上划上了一个红叉。但要命的是,就算是场考试,也得给自己留足复习和模拟考的时间,回回都“裸考”还想拿高分,怎么可能不痛苦?和僵固式思维模式相对应的,是成长式思维。这类人认为人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如果说“‘僵固式’思维会让你担心别人如何评价你,而成长式思维则会让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