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方周末团队亲授,如何写出一个引人入 [复制链接]

1#

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了故事的力量。一个故事可以劝人向善,可以表情达意,可以同仇敌忾,可以让一个官僚组织彻底改革。

写故事并不是作家、记者或者历史学家的特权,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需要讲故事。

对于内容从业者,好故事是“爆款”基因;对于职场人士,写作是晋升的隐形敲门砖;对于商业人士,用故事能够影响决策者;对于公关文案人,好故事可以输出价值观;对于备考族,从“命题作文”到“高分作文”只差一个好故事。

讲故事不必靠天赋,写作并非高深莫测,站在巨人肩上,习得方法,刻意练习,你也可以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其中的秘密都在《南方周末写作课》。

1、从一个句子上长出故事

从一个想法到一个好故事落于纸面,有一个实现过程,其中关键的步骤就是搭建故事的结构骨架。

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一书中写道:故事的真正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句子——一个能够表达故事不可磨灭的意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法则”为故事找到可靠适用的骨架:把你的故事用一句话讲出来,概括故事的这句话,本质上就是故事的主心骨。

好故事都有这样一根漂亮结实的主心骨,故事的结构骨架也正是从这样一根主心骨上生长出来的。有了骨架,有血有肉,故事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

再复杂的故事都可以也必须用一句话讲完。在任何写作的开始,找到这样一句话,就意味着你找到了整个故事的灵魂,一个想法沿着这句话就变成了一条线索,故事写作变得更加可执行。可以说,这句话是你在下笔之前关于选题的一切思考、行动的总和,是关于选题最核心的认识和结论。

2、细节决定故事的质感

细节决定故事的成败。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条准则,它不仅是一项技术,而且作为价值观贯穿文章始终。

举个例子,假如你说现在北京上空有一群大象在天上飞,人们是不会相信你的,但如果你说有头大象在天上飞,又说有头粉色的大象在天上飞,人们大概会愣一下。最后你用非常严肃的态度说,有头粉色的大象刚刚飞过天安门广场,它们在飞往国贸,你会发现东三环堵成一片。

作家马尔克斯说,作家面临的问题是可信性,而细节能帮你让别人相信。

对一个新的写作者来说,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练习写好细节。

1)观察和采访的黄金82比例

王天挺写的《北京零点后》,被誉为“《人物》杂志改版后互联网上传播最广、美誉度最高的特稿之一”。这篇文章的观察和采访的比例是80%∶20%。

老道的作家都明白,通过观察得来的信息量远比提问多。1个小时里最多也就能问20个问题,但一个人在1个小时之内可能会做个动作和表情。

2)《人物》记者必备:字小侧写

有了好的细节素材,要怎么处理,需要经过一些简单的训练。

《人物》的年轻记者都要训练写一种字左右的报道,被叫作“小侧写”。这种小侧写就是用生动的笔法对一个人物进行快速的、准确的描绘,它通常包括对人物现场环境的描写,以及对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或周围人的反应的呈现。

这种练习很有用。进行这种练习之后,当你去写一个宏大的故事的时候,你绝对会记得“跳回来”写细节。

3)人物案卷分析

观察细节是可以提前做准备的,而不只是靠在采访现场撞大运。

要写好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你怎么理解这个人,你的判断将决定你在之后的写作中如何取舍材料,以及用何种方式呈现这个人的性格。可以在采访前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给人物做一个案卷分析的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人物的外表、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经济情况、情感史、天赋、信仰、身份、道德、动机、友谊、自我认知、价值观、习惯、爱好等,这些要素构成了这个人。

你可以做一个表格,在每个选项后面填上你的理解。很多时候,尽管你还没去采访,但有些细节你已经可以猜到了。

4)追问细节

这个追问是广义上的,这项技能适合所有类型的写作者,只要你写东西,你都需要这项技能。

比如在《北京零点后》里提到夜间修路工人时,王天挺写的是“卸载到地面上的沥青温度高达℃,如果不小心踩上去,2厘米厚的胶靴底都会融化。”

这个“2厘米”的细节是怎么得来的?其实你不能太指望一上来他就告诉你鞋底的厚度。

王天挺先问这个工作难在什么地方,工人说“非常烫”。于是王天挺就追问他,怎么个烫法儿?他说,以前有人试过踩上沥青,鞋底会融化。再追问,多厚的胶鞋底?他说2厘米。

你需要追问好几次,才能拿到最好的细节,否则这句话就会变成“在夜间铺沥青的工人苦难至极,因为沥青的温度非常高。”

3、提高故事高级感的三种方法

在写作中可以用下面这三种办法提升故事的高级感。

1)找到叙述的节奏感

找节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建议大家大声朗读自己写完的文章。读着气喘不喘?该停顿的地方有没有停?读到高潮迭起的地方是不是气息断了?这些与节奏感相关的问题通过朗读都能够看出来。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读你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在写《北京零点后》之前,王天挺把特立斯写不为人知的纽约城的那篇文章直接背下来了,目的就是找细节之间衔接的节奏感。很明显能看到,他的节奏衔接是通过白描和数字完成的。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写的文章适合用短句,但你又控制不住,那就强迫自己多用句号。当你想用长句时,最重要的是连贯的气势,但停顿也很重要,这时候可以用破折号,破折号是经常用到长句里的调整节奏的工具。

2)勾勒故事的画面感

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里提到,他在写故事前必须先有一个形象。

《枯枝败叶》中写的是一个老头带着孙子去参加葬礼的形象,《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基于一个人在巴兰基利亚闹市码头等候渡船的形象。《百年孤独》中的形象又是什么?就是外祖父带着一个小男孩(马尔克斯)去见识冰块的场景。

为什么画面感这么重要?因为新一代人的成长背景已经不是读字时代,而是读图时代,画面——而不是文字——会唤起人们所有的记忆和情感。

3)制造独特的语言风格

你是哪种风格的写作者?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个答案。你是偏爱长句还是短句,喜欢把自己代入文章还是不喜欢?你喜欢用直接引语还是转换视角叙述?你擅长体会人物情感还是更喜欢总结观点?

比如,是枝裕和导演的《小偷家族》和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把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合在一起,就是你自己的写作风格。

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剧集,找到你最喜欢的一部,然后想一想是什么吸引了你。把那个吸引你的东西找出来并放大,用在你所有的作品里,慢慢地,那个东西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再去找新的最爱,再去学习放大,最后这些东西加起来就成了你的独特风格。比如,你可能是一个“村上春树+李沧东+菲茨杰拉德式”的作者,那按照通常所说的,你就是深受这三位作家影响的作者。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在为《南方周末写作课》书写的序言中提到:

讲故事的能力可以延伸至所有对生命有独特感悟、对社会有独到观察、对时代有独有思考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你,或者说我们很多人的经历中也许都埋藏着值得写的好故事。阅读这本书有助于你把故事写下来,有助于大家的点滴故事汇入中国人共同的记忆之河。

推荐阅读:

南香红×雷磊×迟宇宙×王天挺×杜强×杨瑞春×陈鸣,“主笔天团”亲授写作五步故事法,抽丝剥茧般揭开好故事的秘密。

包邮南方周末写作课南方周末著梁鸿马家辉诚意推荐职场写作文案技能提升中信出版社图书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44.8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