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窦瀚洋董吕平陈中秋
9月14日下午5点半,杭州武林广场附近的杭州大厦中央商城,57岁的张振锋刚吃完尖椒毛豆和一只鸡腿,光着脚丫子坐在凉席上,手捧着一本名为《鲁冠球》的书,戴着眼镜开始认真地看起来。
此时外面开始下着大雨,台风“梅花”逐渐靠近杭州。
张振锋摘下眼镜,使劲朝镜片哈了一口气,“不怕不怕,现在我们就在杭州最好的地段。”
这里是杭州市拱墅区天水街道为他们临时设置的安置点,约平方米,设在商城暂时还未招商的独立区域。
和张振锋一起来安置点的共有多工友,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涉及工地水、电、暖通、通讯、电力、钢筋、粉刷、油漆等30多个工种。
杭州大厦中央商城台风临时安置点,附近工地的建筑工人们在这里避风休息。
谁也没想到的是,随着工友们的到来,拱墅区的医生、护士来了、电影放映员来了、理发师也来了……
读书
张振锋在工地上负责幕墙装修,老板对他的要求是每装一块三四米的幕墙,垂直度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
对于这样的要求,张振锋说,这比在老家黄土地上种包谷、小麦要求还要高,但他并没觉得什么。
说完,他手指头指着《鲁冠球》这本书,“你看鲁冠球,也是农民,都这么有名了,还是6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2点,但不管如何还会准时收看晚上7点《新闻联播》,人家对自己还有这么高要求,我们还有啥可抱怨。”
其实,拿到这本书之前,张振锋并不认识谁是鲁冠球。
他只是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农民”两个字,觉得鲁冠球这个人物很了不起,所以才选择了这本书。
“他才是真正农民代表,说起来还是他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真了不起,一个农民收购了美国的企业。”张振锋说完,笑了笑。
他说,其实自己讲的也就是刚从书上看到的一点内容,有些字甚至还不太熟悉。
“初中还没毕业,杭州人真了不起,你看台风了还为我们这些打工的人准备了这么多,我们很满足。”张振锋57岁,家里一儿一女,儿子在安徽做水电工,34岁就患有腰间盘突出,他说自己身体还不错,为家还可以出点力,“儿子还有房贷,尽量帮一帮。”
电影
张振锋的这本《鲁冠球》是从安置点“爱心漂流图书角”借阅的,图书角上放置了上百本书供安置人员看,全部都是新书,没有拆封过。
张振锋可能不知道,他的工友们也有很多人爱看书。
比如山东水电工陈师傅,手里拿着刚吃完的饭盒,里面还有一根没吃完的鸡骨头,来不及将盒饭扔掉,站在“图书角”旁开始挑书。
他先拿了本《罗塞塔夫人》,可能是觉得封面的女子穿着太像外国人,于是又拿了《站在大地上的人》和《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父亲的》。
工地上做消防水电的陈师傅,老家来自安徽宿州,他选择的是《历史大变局》,他说,平时下班回到工地上的简易工棚,最多的时间就是在手机上看电子书,他最爱看的就是历史类的书籍。
9月13日晚陈师傅刚洗完澡,接到台风天安置的通知,跟着工友来到杭州大厦,他是第二次来杭州,前一次来杭州也碰上了台风天,“那次还好,没有去安置点。”
突然安置点里有人用喇叭喊,“大家注意一下,晚上大家没事早点睡,睡不着的没关系,等下还给大家放电影。”
电影有两部,杭州移动拱墅分公司提供支持的《人生大事》和《猎屠》,不过陈师傅决定了,他打算晚上看书,看书之前,他要先理发。
他说,这里最忙的就是那个小伙子,从下午2点开始为安置点人员理发,就从没停过,服务范围就在理发椅子周围。
理发
为安置点理发的叫“武林大妈平安志愿者”江威,25岁,他本职工作在武林银泰C馆一家理发店当理发师,理发基础费(洗剪吹)是元,这次他赶过来免费为安置点人员理发。
他说,本以为理发的人不多,所以计划是在5点结束,没想到不管自己剃了多少人,队伍还是一样的长。
从下午2点开始,理发排队的队伍只有不到10米,但到下午5点30分左右,这个队伍还是10米。
听说理发的人很多,店里总监也赶了过来,加入理发队伍,“我剪发的基础费是元,不过这个蛮有意义的,他们为杭州服务,刚好这个机会,我们也可以为他们服务。”
理发排队人群中,有人从图书角里拿了一本书,一边排着队一边看着书,有的索性坐在一旁聊天。
四川乐山的黄师傅就在理发人群中,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理过发,之前工地上也有个师傅,下了班帮同事理发,一次10块钱,但一个月前师傅不干了,黄师傅就没再理过。
黄师傅说,理发的人蛮多,但毕竟有这么多人,台风天里有地方住,还给免费安排理发,条件相当不错。
“听说理发师平时剪头发要多块,想都不敢想,我剪过最贵的一次是40块。”下午黄师傅很开心,理发之前,他还特意拔了罐。
拔罐和推拿
拔罐的地方也在安置点,拱墅区天水街道还专门邀请了辖区“良济和”,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
下午,“良济和”来了8位医生和护士,给安置人员提供量血压、搭脉问诊、拔罐、推拿等。
一排椅子前,拔罐的人挨着坐,全都赤膊上阵。
给他们拔罐和推拿的医生中,有一位是硕士研究生汤凯,谁的肩膀或腰部不舒服,他会拿出他的“棍子”做推拿。
“这个叫棍辅推拿,是广州那边的特色推拿,我在广州那边读的研究生,这种特色的推拿手法很受欢迎。”汤凯说。
拔罐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有的是空调管工,双手经常搬空调设备,肩部有损伤,医生听完,右侧肩膀上先拔罐,有的是水泥工,体力活,腰部受力多。
“良济和”的现场负责人说,这次大家听说安置点有这方面的需要,大家都抽空来给大家做志愿服务。
“工地上的工友,其实还蛮需要这样的,腰部和肩部或多或少有些损伤,体验下拔罐或推拿,至少身体上能暂时得到缓解。”
加油
下午5点多,风越来越大。
安置点里的陶金光和老婆,之前刚和老家云南文山的两个孩子视频通话,比起有的工友在睡觉、打牌又或者玩手机,他们更愿意坐在一起聊天。
“我弟弟也跟着我一起打工,家里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前阵子中秋,真的很想孩子们,可回家一趟两个人光路费就要三四千,实在是想省下来盼着过年回家。”陶金光说。
说话之间,外面又传来喇叭声。“吃饭咯吃饭咯,大家像中午一样先都出去,排队拿饭。”陶金光先起身,接着拉了把老婆,两人朝着门口走去。
走出门口,工友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坐在商业体椅子上吃饭,旁边是一张张巨大的商业海报,他们彼此是独立个体,又因“梅花”聚在一起。
工友们的工地也在不远处,名为“杭州中心”,也许等到明年,我们就能看到她盛装的样子。
晚上8点多,有的工友已躺下休息,有的聚在一起看放映的《人生大事》,此时外面风声渐小,“梅花”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