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给可能由双轮驱动演变为单轮驱动
,近期,外汇储备减少、贸易或现逆差、热钱流出等信息均显示,外汇资金流动方面已经呈现出"进"少"出"多的势头,货币供给将从双轮驱动演变为单轮驱动,对市场流动性可能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
首先是出口恶化势头未减,外贸顺差大幅减少,甚至不排除出现逆差的可能。
2月份出口贸易同比下滑25.7%,远超市场预期,贸易顺差也大幅回落至48.41亿美元的最近三年新低。从过去三年的经验看,每年的2月或者3月均会出现贸易顺差环比大幅回落,因为当月出口增速会明显下滑,因此2009年2月份贸易顺差大幅回落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
然而2009年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是,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均难以逃脱危机的冲击,近期东欧地区已经爆发了比较严重的金融动荡。与1997年-2002年相比,当前经济调整是全球性的,对出口的冲击也会更大一些。相关信息显示,2月份出口大幅下滑、贸易顺差骤降,主要原因便是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萎缩。
不仅如此,在出口萎靡不振的情况下,进口极有可能率先复苏。受到扩大投资等因素影响,国内进口需求将会增加。2月份进口环比和同比均出现好转迹象,这种势头有望延续下去。在出口下滑、进口回暖的情况下,之前"虚高"的贸易顺差将会大幅回落,甚至有可能出现逆差。
其次是"热钱"流出迹象显现。自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破7以后,境外市场和境内市场先后出现贬值预期,人民币汇率升水预期逐步收窄甚至转为贴水。特别是随着国际市场上美元重拾升势,资金流出的动力明显增加。
2008年7月中下旬,部分"热钱"通过买入3个月期美元的NDF,锁定退出中国市场的成本。当时3个月期人民币NDF报价从最高的6.71附近快速回落至6.85,贬幅达到1400个基点,而同期即期汇价贬幅仅为不到400个基点。而从10月份开始,以"当月新增外汇储备-贸易顺差-FDI"估算的"热钱"出现大幅净流出,10-11月,累计净流出超出10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准备金率下调时原先以外汇缴纳的存款准备金解冻可能引发的商业银行向央行结汇行为,则流出规模将会更大。
反观A股市场,上证综指在2008年10月底创出1664点的本轮调整新低,随后才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动下展开反弹;而重点城市也不断传出外资从楼市中撤出的消息。因此,无论是从金融市场表现还是从统计数据来看,"热钱"均有流出的迹象。
此外,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母公司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已经从高位回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指望外商增加投资力度并不现实,未来FDI若能在目前水平上保持稳定就已经相当不错。而未来在对外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也会对外汇流入和流出产生影响,如果是贸易逆差的话,则有助于减少外汇流出,但初期影响不会大。
由于外汇资金流入减少,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已经由之前的"外汇占款(被动)+银行信贷(主动)"为主的双轮驱动演变成以主动创造为主的单轮驱动时代。
长期以来,受国际收支双顺差影响,中国基础货币投放具有被动投放的特征,央行不得不主动创造负债---发行央票,以对冲过多的流动性。但当外汇资金流入放缓甚至流出时,又将会对未来货币供应增速产生向下的压力。
考察央行资产负债表,国外净资产项下的"外汇"每月新增额已显现出下降趋势,若将该项下的"其他国外净资产项"包括近来,则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按年度看,2007年新增外汇占款较上年增长36%,而2008年的新增量却略少于上年;同时,新增外汇占款占新增基础货币的比重也大幅回落,过去三年已经从166%下降至124%。
从货币创造的角度来看,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刻画由"源"至"流"的指标便是货币乘数。理论上看,货币乘数受到现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法定和超额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创造机制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与之前相比,由于外汇资金流入减少,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已经由之前的"外汇占款+银行信贷"为主的双轮驱动演变成以主动创造为主的单轮驱动时代。
一方面,从货币*策的角度来看,要达到广义货币量增长17%的年度目标,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将有必要做出重要调整,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二是央行的主动负债---公开市场净回笼量总体上要回落。二者需共同发力,以弥补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的影响。
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对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性上升。2009年以来,新增信贷持续高歌猛进,如果信贷增速能保持下去至少不过快下坠的情况下,应该对货币供应总量充满信心,但如果当前信贷的确主要是满足财*项目投资需求,且非公企业贷款难以"接棒"的话,信贷增速的可持续性就值得担忧。
对市场而言,外汇流入放缓将会对流动性供给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资金推动型行情不利;即使央行货币*策调整能够对冲掉部分影响,其对投资者心态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对此应做好充分准备。